厌学的影响因素

2023-08-13
厌学的影响因素:参考归因理论内部归因外部归因的思路,我们将影响大学生厌学的影响因素可归为个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

  (一)内部因素

  (1)学习动机缺乏

  动机是个体形于外行为的内驱力,具有激活和维持行为的功能,与行为的方向、强度、持续时间息息相关。而指向学习活动的动机即是学习动机,是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条件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内驱力。马斯洛认为需要层次中的五种需要当低一级的需要获得一定的满足,高一级的需要才会出现。由于高校改制大学生人数大幅井喷,导致大学生毕业即等于失业,只靠学习而就业难以满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从而使学习与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这些低级需要的联系性降低。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能激发大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读大学的目的只是为了取得学历获得良好的就业前景,专注于满足生理、安全等低级需要,忽视高级需要的建立,未能领悟高级需要对自身的重要作用,因而未能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导致学习动机缺乏,厌学心理、厌学行为随之的出现。

  (2)学习兴趣缺乏

  兴趣会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如果个体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进行这件事物相关的活动,并有意探索其中的奥秘,从而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在多种需要未或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需要才显示出激励作用。实际中当兴趣指向迫切需要时,个体的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将大大提升。目前在高校中存在两种现象,一种宁愿天天宅在寝室里玩游戏也不去上课,一种乐于参加学生会、社团活动而旷课乃至无心学习。前一种现象中兴趣指向精神的高级需要,妄图通过疯狂地玩游戏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脱离现实忽视、放弃一切的活动;后一种现象兴趣指向尊重的需要,通过加人学生会、社团来获得权利来取得他人尊重、自尊,沉浸于掌握权利享受其中的快乐,本末倒置,对本应作为高校主要活动的学习采取忽视、放弃的态度。从以上两种现象中可以得知,在学习活动中无法获得快乐的体验,导致学习兴趣缺乏,学生的兴趣换成指向可以获得某种需要满足的活动。   (3)青年期特征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认知能力、情感和人格的发展都日趋完善,开始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青年期尊重需要占据支配地位,是成长型需要,大学生乐于从事能够满足尊重需要的活动,渴望他人的关注与认同,从身边的人获得亲密感。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主要生活在学校,接触面相对狭窄,身边的人无外乎老师与同学,具体变为从老师与同学上获得亲密感。在学校,学习和成绩是最重要的关注点,通过努力学习和提高成绩,来获得关注以及认同,进而得到老师与同学的亲密感,是比较普遍的。当努力学习并提高成绩后,未能如愿的获得关注、认同以及亲密感,可能感到苦闷、焦躁,从而转为对学习的厌倦,出现厌学心理。另一方面,青年期正开始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容易被新鲜事物影响的群体,社会上的思潮对大学生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尽管中华民族主流价值观是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创造、服务社会等促进入类文明进步的先进思想,但“走后门”、“托关系”“送礼”等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风气还是猛烈地冲击大学生的观念,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成型造成糟糕影响,使得大学生不能相信只靠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光明的前途,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从而出现厌学行为厌学情绪。

  (二)外部因素

  (1)社会

  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发展中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随着大众教育大学生数目的“并喷式”跃增,毕业生就业问题随着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而显露出来。2001年高校毕业生114万,2005年高校毕业生338万,2010年高校毕业生631万,2014年高校毕业727万,2018年高校毕业生达到820万人,面对庞大数目的就业者社会上的岗位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努力考研再考博,妄图将就业压力拖一拖,延一延。可这样目的不纯的进修获得高学历,显然早已难以称之为“学习”。“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透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我们能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和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学士、硕士、博士,迟早面对就业这座“大山”,知识的获取学位的提高,始终避不开“大山”的阻拦,现实的就业状况难以满足大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加大了对上学、学习价值的疑虑,也大大降低了大学生读书学习知识的乐趣和上进心,渐渐的在高校中弥漫焦躁情绪。在这样社会大环境下,大学生厌倦、逃避学习,出现厌学行为厌学心理。

  (2)学校

  学校本是以教育学生成才的学术氛围,可如今行政凌驾在学术之上,甚至如果学术不与行政沾边,那就可能连实行的机会都丧失。而学校行政化最显着的一点是学术评价的行政化,衡量学术水平的并非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而是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在这样的行政化的氛围中,教师忙于获得各项科研项目,获得丰厚科研资金,进行名目繁多的考察研究,发表一篇篇论文,增加学术论文的数量。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科研上投注大量的精力,自然而然在教学上难以有所松懈,缺乏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内容狭窄,照本宣科、敷衍应付,听了收获小,听着毫无兴趣;教法死板,满堂硬灌,填鸭式教学,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满、厌恶渐渐产生蔓延,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变得抗拒。另一方面,高校的硬件设施跟不上时代,满足不了数量跃增的大学生的需求,教师不足,教室不足,课本落后等等问题都在影响学生对高校对学习的态度,厌学行为厌学心理随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