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视觉持续”。
光刺激显露后,能在视网膜停留若干时间,这印象不立即随刺激的终止而消失。这种在刺激停止后仍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视觉后象”。
产生视觉后象的过程便是视觉暂留。如果各种分开刺激(形象)相当迅速地连续显现时,在视觉上感受到的刺激信号(形象)就会重叠起来,这时映象就成为连续进行的了。它构成了电影、电视的生理基础。公元前1世纪,人类就发现了视觉持续性;达·芬奇也曾提及这一现象。
直到19世纪上半叶,才有科学家对此作深入的研究。比利时科学家约瑟夫·普拉托在1928年测定,在光照亮度适中的情况下,形象在视网膜的持续时间约为34%秒。为此研究,普拉托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1929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普拉托对着刺目的太阳凝视了25秒,结果他目眩眼花。几天之内,他一直只看见一个牢牢印在膜上光亮的太阳影子,后终因这一研究导致他的双目失明。与此同时,英国物理学家米切尔·法拉弟也在1930年公布了自己运用“法拉第轮”研究视觉持续的结果:法拉第轮,可以利用一连串短暂的光亮使一个运动体看上去不动。
随后,在1932年末普拉托研制成一种叫“诡盘”的器械,一种玩具,让人们从旋转的圆盘中看到活动起来了的影象。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电影通史》第一卷中称普拉托的“诡盘”以极其清楚明确的方式发明了现代电影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