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
指本文中由作家在意象、情境、含蕴等方面留下的空白点和一些具有歧义的句子组成,并要求读者以自己的主观状况去填充并确定的部分。接受美学的理论家们认为,作家写出的以文字符号形式留在纸上,且被装帧成杂志、书本的文学本文中,从头一句开始到最后一个句号结束,充满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未定点。它们就像魔术和陷阱一样,既让人着迷又可能让人跌入其中。
伊瑟尔在《阅读过程:一种现象学方法探讨》一文中从以下几个问题上论述了未定点的来源、存在方式和意义:为什么会有未定点?伊瑟尔认为,文学本文犹如一座舞台。凭借它,作家和读者以想象为中介玩起了一场沟通游戏。对于作家来说,他不能将一切都明白无误地说出来,以免读者厌烦;对于读者来说,他也不愿意作家把自己当成低能儿,而更愿意去预测和探讨,而不是全盘接受。
这就是未定点的心理学来源。另外,文学本文事实上也不可能把一个意象、情境或某种意蕴的方方面面全写尽。即使是最自然主义的作家,也不可能把一个事件进程中的各个细小环节无一遗漏地道出。这是未定点的客观依据。从如上两个原因出发,伊瑟尔肯定地指出,未定点不但是构成文学本文的基础,而且还是艺术魅力产生的土壤。没有它,文学本文反倒是一种失败。
关于未定点的构成,伊瑟尔认为主要是由本文中“必要的省略”,“语句之流的受阻”,细节的多义性等各种“未写部分”、“空缺”或“隐晦和缝隙”等组成的。在这些地方,读者以“已写出的部分所提供的信息”,对“未描写的部分”加以想象,从而使活灵活现的作品浮现出来。由此可见,未定点对于本文不仅是充分条件,而且是必要条件。关于未定点的意义,伊瑟尔认为,由于未定点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所以它是作家表现自己的技巧、本文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必由之路。
不仅如此,读者在对未定点进行填补或引申时,不但确定并完善了作品的内在意义,更重要的是检验了自己的审美经验,因而他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因此,未定点的存在是对于作家、作品和读者三方面都有利的事实。
未定点虽是接受美学所创立的概念,但实际上道出了所有艺术的共同规律。毫无疑问,不仅文学中存在着未定点,而且,戏剧、电影、绘画、舞蹈、音乐等各种艺术样式中也都存在着未定点。如今,未定点已成为研究艺术接受活动理论的一个普通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