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掩蔽

2024-01-18

    视觉掩蔽 :

1935年,美国心图形的掩蔽理学家H.沃纳在对图形的轮廓进行研究时发现,在视网膜的同一区域连续并迅速地呈现两个图形(见图):一个黑方块和一个由黑框环绕的同样大小的白方块。先呈现黑方块20毫秒,经过150毫秒的空白间隔,再呈现带黑框的白方块,这时黑方块就完全知觉不到了,即黑方块受到了掩蔽。导致掩蔽效应需要有两个刺激:第一个呈现的刺激称为靶,第二个呈现的刺激称为掩蔽。通常,靶刺激与掩蔽刺激的间隔在几十毫秒到二、三百毫秒时,才会产生掩蔽效应。

视觉掩蔽效应会受到两种刺激的空间间隔、时间间隔、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当两个刺激的轮廓线条相符合时,掩蔽效应最大,这种效应会随着两者空间间隔的增加而消失。两种刺激的时间间隔越短,掩蔽效应越明显;刺激的时间间隔增大,掩蔽效应会减弱。刺激持续时间和强度也是影响掩蔽效应的重要因素。如果两个刺激的强度很强,两者呈现的时间间隔又很短,那么这两个刺激就像只出现了一个刺激,即出现视觉掩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