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的情绪与学习的热情

2023-08-06
愉快的情绪与学习的热情:(一)情绪、情感与学习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如快乐、热爱、兴奋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驱使人积极地去行动。需要有强烈而深刻的情感作为动力,推动人去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列宁说得好:“没  
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一个科学工作者只有对科学怀有满腔的热情,才能在崎岖的道路上不畏艰难险阻,去攀登科学的高峰。一个学生也只有在愉快的情绪情感下,才能畅通无阻地接受知识、解答难题。假若学生情绪情感不好,经常表现的是不安、愤怒、恐惧、急躁、害怕和痛苦的话,不仅影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挥,而且也影响身体。有人将学习活动中的智力因素比作是汽车的发动机,而将情绪情感比作是汽车的燃料,此话是有道理的。孔子就将学习分为知学、好学和乐学三个层次,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就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热情。只有进入“乐学”这一层次,才能做到在学习上自强不息。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情,就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探求新知识,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愉快情绪,有意识地控制和消除不良的、消极的情绪。
 
(二)学习的情动力
 
学习上的情动力,是指以情绪、情感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学习动力。例如好胜心、学习热情、荣誉感等。从根本上说,学生的情动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其他的各种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的反映,它是由学生的心理需求平衡所造成的。学生在学习上的情动力,分积极的增力性的情动力和消极的减力性的情动力。如振奋、热忱、紧张、勇敢是积极的增力性的情动力,而抑郁、悲哀、沮丧、灰心、厌烦和消沉则属于消极的减力性的情动力。减力性的情动力对学习具有消极的作用,应该尽量避免。以情动力表现出来的非智力心理因素,经常依附在其他心理现象中发生作用。学生的成功体验或失败体验是在不同追求中体现出来的。比如,有的学生渴望成功,有的学生力求避免失败。追求成功者往往选择一些难度与他的能力相当的任务,力求成功并在成功中体验愉快;而避免失败者选择的任务不是过高就是过低。目标太高会导致失败,目标太低,即使成功了也体验不到应有的愉快。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情,提出适当的奋斗目标,让学生尽量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增进学习的情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情绪—情感—情操是感情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上根据情的强度把感情分为情绪、情感、情操三大类。从个体的发展来看,人的感情形成总是由情绪到情感再到情操的。
 
1.情绪
 
情绪是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原始的、简单的情感。它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是有机体在吃、住、穿、性等生活方面的需要能否达到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情绪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暂,外部表现特别显著,特别容易观察,比如:喜悦时或大笑的时候,眼睛半闭或全闭;惊讶时两眼张开,愤怒时双眼收缩。展眉表示欢欣,皱眉表示愁苦,扬眉表示得意,横竖眉表示愤怒,低眉表示慈悲,垂眉则为欢乐。耸鼻是轻蔑的表情。愉快时张口露齿,藐视则启露犬齿。人不高兴时,面部拉长,发脾气时,俗称翻脸。人的头部也能表情,点头则同意,应许;摇头则否认、反对、不愿意;垂头表示悲哀;低头表示屈服。就是声音也能表现情绪,叱咤表示愤怒,尖锐的叫声表示惧怕,笑声表示快乐。至于请求、感叹、否认、烦闷、讽刺、鄙视

 
 
 
 
《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55页。  
都有一定的音调。作曲家就是利用这个道理,把庄严宏伟、奋发图强、勇敢热情等情绪用音乐表达出来。至于人们的手势,在谈吐、演讲、舞蹈中都能表示一定的情绪。爱好、快乐、嫌恶、愤怒、欲求、恐惧和悲哀是七种最基本的情绪,是人人皆有的。这七种基本情绪也称原始情感或低级情感。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带有情绪的色彩,人的情绪是以不同的心境、激情、热情状态显露出来的。
 
(1)心境
 
心境是在一段长时间内影响着一个人的言行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事情:某个同志由于某一事物所引起的情感,常常会较长时间地持续,并且扩展到对其他事物的态度上去。在这一段时间内,一个人的整个生活好像被这种情感笼罩着,这就是人们的心情状态。例如,当一个人具有喜悦的心境时,往往对其他事物都会发生愉快的情感,相反,当他具有忧愁的心境时,也会觉得事事不称心。“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就是对心境的概括描写。
 
引起某种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第一,工作或学习的成败、顺利或挫折。一件事成功了,满怀信心,带着欢欣愉快的心情,会感到天下无难事;事情失败了,内心愤愤不平,看见儿童游戏,会惹他生气,听人家在谈论,疑心别人在讥笑他。第二,身体的健康与否也会影响心境。身体健康的人,往往精神振奋,热情洋溢,对人态度和悦;身体衰弱的人,容易精神萎靡,心情悲观,对于一切都缺乏热情,觉得这也无聊,那也讨厌。第三,环境条件的变化,时令节气也会影响心境。春光明媚,秋高气爽,心境就快乐、欢跃;夏日炎热,心境容易烦躁、懒散;冬天寒冷,雪花纷纷,心境容易抑郁。第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都能影响心境。树立了科学世界观的人,对自己的事业具有坚强的信心,是得以保持良好心境的重要条件。人是自己心境的主人。事业心强的人时时保持快乐的心境,克服抑郁消沉的心情。当然,各个人的心境可能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你高兴的事,可以使我悲伤”。
 
心境的好坏对于一个人的工作有很大的影响,愉快振奋的心境,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而抑郁沮丧的心境则会降低人们的工作效率。在教育活动中,学习过程本身,教师和学生之间良好的关系,教师上课的态度和语言都会影响学生的心境。
 
(2)激情
 
激情是强烈的、迅猛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愤怒、恐惧、绝望等。激情是由强烈刺激或突然变化引起,往往发生于当事人的意料之外。一个人在激情状态下,总是伴有内部器官活动的变化和明显的动作。如愤怒时,拍案大叫,暴跳如雷,全身发抖,紧握拳头;恐惧时,大吃一惊,毛骨悚然,面色如土;狂喜时,手舞足蹈,欢呼跳跃,捧腹大笑;绝望时,目瞪口张,呆若木鸡,心灰意冷,头脑昏迷。人在激动时,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显著下降。但是激情是可以控制的。一个有高度思想觉悟的人,能在激情状态下保持清醒头脑,控制和掌握自己的言行,避免出现失去理智的粗暴无礼的行为。激情的控制是与一个人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意志有关的。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在青少年时期情感丰富、强烈、容易冲动的特点,培养学生善于控制自己激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共  
产主义世界观、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强的意志。此外,还要在学生产生激情时,指出激情可能导致不良的后果,从而提高学生控制激情的自觉性。
 
(3)热情
 
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长久的、稳定而深厚的、火热的情绪状态。热情有巨大的持续性,它不是今天表现出来了而明天就消失的,热情往往历久不衰。热情是意志的行动,它是一种具有巨大推动力的情绪。热情控制人的整个身心,并且决定人全部思想行动的基本方向,它强有力地鼓舞人去从事某种活动。热情能够使人长久地、坚持不懈地去完成艰巨任务。
 
热情有满意的和不满意的。满意的热情,内心感到愉快、舒畅、喜悦,满意的热情发展的结果是爱,爱表现为欢乐、同情、微笑、心心相印;不满意的热情,内心感到痛苦和不安,其发展的结果是憎,憎表现为轻蔑、鄙视、嫌恶、愤怒。
 
热情的作用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重性质,这主要取决于热情所指向的对象的社会意义。如果指向追求个人或小团体的名利,必然会导致危害集体的利益,这种热情就没有什么社会价值。具有社会价值的热情,则是从事一切创造活动的真正有效的动力。没有对科学事业的热情,就不可能攻克科学堡垒、攀登科学高峰。一个教师没有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就不可能承担塑造人类灵魂、培养年轻一代的神圣职责。培养学生的革命热情是教师义不容辞的重要工作之一。
 
2.情感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情感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复杂的情绪,它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当客观事物能够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时,就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感;相反就会引起消极的否定的情感。和情绪相比,情感除持续的时间较长些,外部表现不甚显著。
 
情绪与情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无严格的区分。一般采用两种分法:一是从它们的强度来区分:情绪是较强的情感,而情感是较弱的情绪。二是从它们的表现来分,情绪带有更多的冲动性,并具有较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则外部表现不很明显,冲动性较少,因而易受认识的影响和控制,情感一般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而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冲动性和短暂性。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情感有两种职能:信号的职能和调节的职能。情感往往伴随着富有表情的动作,如真正愉快的人,眼睛圆而且亮,嘴唇会泛出笑容,是情感表达的信号,这种信号职能补充着人的体验,使体验更加鲜明和更易于为别人所感知;声音和面部表情的信号,增添与交谈者交际的风度,创造互相接触的环境。调节的职能表现在,稳定的体验能指引和维持我们的行为,排除在道路上所遇到的障碍,消除情绪的过分激动。平时我们可以看到,有人往往会把怕难为情、慌张装成富有激情的喜悦的样子,并把不愉快隐藏起来,使别人看到的是镇静。这些都是情感调节职能的反映。
 
情感具有两极性、情境性和感染性的特点。
 
(1)两极性
 
人们在一定的情境中,常常会出现两种互相对立的情感,这就叫情感的两极性,如“乐极生悲”;我国古代的“六情说”正好体现了情感的两极性,即:喜与怒、哀与乐、好与恶;此外,同情和反感,眷恋与疏远,尊敬与轻视,感激与忘恩负义,爱与憎,高兴与悲伤等都属于情感的两极性。当然,  
情感不仅有两极性,而且在两极之间,还有一系列不同色彩的情绪情感,有时也有双重的(矛盾的)情感存在,例如妒忌的情感可能是爱和恨二者特殊的结合。在文艺作品中有许多这种双重情感的事例:如“我又爱又恨”、“我又高兴又惭愧”、“离别—甜蜜的悲伤”、“愉快的苦难”等。
 
(2)情境性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情境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具有综合性的作用。一个学生做了坏事,只有在大多数同学都表示谴责的情境中,才会真正感到羞耻和痛苦;做了好事,也只有在得到集体称赞的情境中,才会深感光荣和愉快。一个安静、清洁、整齐的环境,常常可以改变学生乱丢废纸、毁坏公物等不良习惯。如果一时破坏了纪律,也常常会使他觉得过意不去,从而产生内疚的感情。一个人在欢乐气氛的情境中,就容易产生快乐感,相反在具有悲哀气氛的情境中,就容易产生悲哀感。教育工作者就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以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
 
(3)感染性
 
以情动情,叫做情感的感染性。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他产生同样的情感;别人的情感也可以感染自己,使自己产生同样的情感。情感的感染性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情感共鸣,人们常常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产生某种相同的情感。教师应当以热爱学生的情感来感染学生。许多事实证明,一个被教师所喜爱的青少年,常常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相反,一个遭到教师厌弃的学生,则往往自暴自弃,消极无为,不思进取。这说明教师爱的情感能够感染学生,乃至转化为学生的心理动力,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和个性发展的方向。
 
人的情感这种对世界的特殊形式的态度,是人所固有的。情感的内容是很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自尊感、同志友谊以及其他许多情感,都是人所共知的,这些情感叫做高级情感。
 
3.情操
 
情操是由感情和思想融合在一起,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情操是一种更加高级的、更加复杂的情感,它是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深厚的、稳定的、坚定的高级情感,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并且揭示出他的个性。我们平常所说的培养高尚的情操,就是指培养道德情操。
 
情操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1)道德感
 
道德感是一个人对于别人和自己的行动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的情操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高级情感,并且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情操。道德感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随着人的认识、信念、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和丰富起来的。道德感是道德行动的内部动力,强烈的良好的道德情感,常常推动人建树丰功伟绩。董存瑞就是怀着对敌人无比仇恨的情感,献身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邱少云就是怀着强烈的国际主义情感,忍受了一般人难以忍受的痛苦。雷锋同志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无比热爱,对阶级敌人无比憎恨,因而大公无私、助人为乐,在平凡的生活中,处处表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的好榜样。一个立场坚定、观点明确、信仰坚定以及有科学的世界观的人,才会是有高尚  
道德情操的人。
 
爱国感、集体感、责任感和正义感是根本的道德感。爱国感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危害祖国的敌人的憎恨的情操,热爱伟大的祖国,热爱伟大的党和人民,把祖国、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就是我们的爱国感;集体感是基于共同的崇高的理想而发生的友爱互助的情感;我们生活在集体中,认识到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和应该担负的任务的情感,叫义务感或责任感;把是非曲直的界限弄清楚,把善恶美丑的准绳坚持下去而产生的慷慨激昂、奋不顾身的道德情操便是正义感。教师培养学生的情操就要从这几方面着手。
 
道德感有明显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制度,其道德标准、行动准则也有所不同;道德感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和阶级的制约。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着不同的道德标准,因而就有不同的道德。某一个资本家用残酷的手段剥削工人,榨取更多的利润,会引起其他资本家的赞扬和羡慕的情感,但却只能引起无产阶级的无比憎恨和愤慨的情感。
 
共产主义道德感的形成和发展,对人们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按照共产主义的道德要求,正确地去衡量周围人们的各种思想行为;同时,也可以促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于共产主义的道德要求。因此,培养共产主义道德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2)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们追求真理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一种为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而斗争的情操。
 
追求真理的情操,有惊奇感、怀疑感和确信感等。惊奇感与求知欲分不开,科学家往往对于那些别人看来平淡乏味的东西,发生了惊奇感,才有伟大的发明;怀疑的情感是在论证不足的时候发生的,它是深入知识领域的向导;确信感是确信某一概念或判断的真实性的情感,坚信颠扑不灭的真理,坚信能够给予我们一种力量。“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对革命充满信心的理智感。
 
青少年学生的理智感,在学习生活中得到了迅速发展。他们具有明显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中,他们经常体验到愉快、欢欣、忧虑和焦急,这种情感是鼓舞他们认真学习的动力之一。人民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发展他们的理智感。
 
(3)美感
 
美感是对事物的美的体验。美感是在欣赏艺术作品、欣赏社会上的和谐现象和自然景物时产生的。我们对祖国辽阔的山川、秀丽的田园、名胜古迹、历史人物、艺术珍品、风俗传统以及英雄人物、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的人等,有赞美,有歌颂,有感叹,也有爱情。这些欣赏和评价,激起情绪的共鸣,就是美的情操。
 
美感跟道德感一样,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美的概念是随着社会生产条件的变化,随着阶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例如,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士大夫以搽脂抹粉为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以穿奇装异服、跳摇摆舞、听爵士音乐为美;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以朴实大方、健康、心灵美为美。这就是美感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幽默和笑是美感的反映。幽默指采取影射、讽刺的手法,机智而敏捷地指摘别人的缺点,在微笑中加以否定。幽默表现在谈吐、笔锋和活动之中。  
健康的人是幽默的,他有愉快的心情,表现为欢乐、滑稽、诙谐。笑也是一种美感,人们兴奋时就发笑。平日总听见有人评价别人说:“你看,她笑得多美!多甜!”喜剧和小丑的表演让大家哈哈大笑,感到满意,“看他这么蠢”,蠢得可笑,笑把社会成员联系起来。微笑是普遍欢迎的符号,大笑是敬礼亲善的表示,不笑,大家只好告别。
 
青少年学生的美感处于迅速发展时期,青年初期的美感比少年期更为深刻。在正确的培养教育下,他们能够理解美、欣赏美,能够对客观事物做出比较正确的美的评价,由注意事物外表的美逐渐过渡到探究事物的内在美。所以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