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的存在:弗洛姆以占有和存在两种不同方式的对比,说明人在行使权力、掌握知识、阅读、交谈甚至信仰方面的不同表现。“占有”是一种病态,它并没有达到原初所追求的目标。例如,对知识的占有意味着以知识的储存为目的,却丢掉了掌握知识是为了使用知识这一基本目标。而创造性的“存在”则是一种健康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它表现于各种活动中。例如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的存在方式是积极思考,而不是被动记忆,是追求、研究和探索真理而不是占有某个观点不放。放弃一切占有的方式,以达到创造性的存在,是健康人的重要特征。
弗洛姆关于健康人格的观点强调社会存在的作用,具有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色彩。他的创造性的人友爱、参与、尊重、对他人负有责任,与罗杰斯的机能完善的人相比,更少些利己的成分。他的创造性的人客观、理性,扎根于现实之中,并力图发展自身的全部能力,这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我们并不认为在非理想的社会环境里不能达到心理健康。事实上,在现实社会里,克服社会文化的影响,发挥出个人的潜能是可行的。
(四)马斯洛(AbrahamMaslow,1908—1970)自我实现者的理论马斯洛与上面介绍的几位人本心理学家不同,他是作为人本心理学的代言人出现的,并且把人本心理学作为一项事业而为之热情奋斗。他
的“自我实现”理论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论研究中影响最大。他研究的重要目标是探讨人类究竟有多少适合于发展的潜能。
马斯洛认为,人天性本善,或至少也是中性的,但需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才能发展成现实的心理品质。如果条件提供了适宜发展的土壤,人就能顺其天性发展出良好的心理品质。反之,人的天性就可能被阻抑、扭曲,发展出不健全的心理品质。在极端情况下,如果一个社会中占主导的文化条件本身就是异常的,压抑人性的,就会出现多数人心理不健全,出现大量“适应良好的奴隶”。因此,不能把大多数人的常态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可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只研究残废的、不成熟的、不健康的人,那些人只能使我们看到人性病态、动物的一面。那么应该研究谁呢?马斯洛提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研究心理健康的标准的思路,即研究极端健康的那种人,他本人称之为“尖端样本统计学”。就像我们打算了解人究竟能跑多快,不能研究受伤的赛跑者,也不能仅研究一般的赛跑者,而应当研究奥运会上的金牌获得者。同样只有研究最健康的人格,我们才能发现,究竟能把人的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马斯洛最初研究的是他的两位导师格式塔心理学家韦特海默和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他观察、记录、分析思考这两个人物的行为,发现了他们不同于常人的特征和行为模式,于是他试图在其他地方也找到这种模式。后来他又调查研究了在世的和已故的有卓越人格的48人,包括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歌德、爱因斯坦、斯宾诺沙、林肯、罗斯福等等,如愿以偿地建立了自我实现者的理论。
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个人的潜力、天资在发展中不断实现,是使命的完成,是个人对自身内在价值更充分的把握。只有充分实现个人的潜能、实现人生全部价值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即自我实现者。自我实现者在现实生活中只是极少数——少于百分之一,而且是中年人和老年人。尽管如此,马斯洛对于多数人达到人性理想境界仍持乐观态度。他认为人拥有的潜能比已实现的多得多,只要条件充分具备,个体不断努力,人们完全能达到自我实现者表现的理想境界。他表示尽管年轻人不可能完全自我实现,但是为了让他们“以接近自我实现的方式健康成长”,向他们讲明自我实现者的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马斯洛把自我实现者的特征概括为15个方面:
(1)有效地知觉现实。自我实现者能够客观地看待现实,不把这个世界看成是他们想要和需要的样子,因此能与外界保持融洽的关系,并且也能有效地预见未来。这种非凡的认知特点也扩展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包括从事的工作、文娱、哲学、音乐等等。或者说,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是较完善的生命认知(B—认知),而不是定向的认知(D—认知)。
(2)接纳自然、他人和自己。自我实现者承认事物的本来面目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所以能不抱怨地承认自己的缺点,能把身心现象(如生育、疾病、衰老)看成自然的一部分而乐意承受。他们同样也能宽恕他人的缺点。总之,他们能忍受事物的真面目,对自己、对他人、对大自然表现出较大的宽容。
(3)自发、单纯、自然。自我实现者各方面都以公开、坦率、不做作的方式行动,没有心理设防,不把自己隐藏在假面具背后,不模仿社会角色行为,有流露自己真实情感的倾向。这里不是意指一切都是违反惯例的,而是仅指他们的思想、观点、冲动等内在的生活。
(4)责任感和自我献身的精神。自我实现者的典型特征是他们都献
身于工作。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认为很胜任自己的工作,并对工作有很强的责任感,这与在非自我实现者身上发现的自我中心的特征形成鲜明对照。前者为工作而生活,后者为生活而工作。自我实现者之所以如此需要工作,是因为工作向他的能力挑战,促使他成长,以至于将他的潜能达到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由此带来强烈的快乐满足。
(5)独处和独立的需要。自我实现者以自己的价值和情感指导生活,不需要依赖他人,甚至想摆脱别人的影响。他们能不被造成常人混乱的事物所干扰和烦恼,容易保持冷漠、沉静。当碰到不利于个人的事情时,一般人往往反应强烈,他们却可能不以为然,甚至能在有损于尊严的情境中,保持自己的庄重。
(6)自主的活动。自我实现者有自主活动的能力和偏爱,他们的发展依靠自己的潜能和内部资源。他们能够自我管理、自我负责,有自制力。例如,一个自我实现的大学生,完全可以超越学制、教学计划、指导方法等传统惯例的限制,而在学业上超过别人。
(7)永不衰退的欣赏力。自我实现者以敬畏、志趣、惊异和愉快的心情体验生活,每一个婴儿、每一次黄昏都会使他们有常新的体验。他们使日常生活的体验不断地增值,常常是心醉而神往。因此他们从不对生活经历感到烦恼。
(8)神秘的或高峰的体验。自我实现者在达到高峰体验期间,个体会体验到如醉如痴、震撼,欣喜若狂、极度的幸福感,自我是超越的,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完成或改变,获得强大信心和力量,感到生活的意义。在高峰体验这一名词下的有审美体验、创作体验、爱与被爱的体验、宗教的体验、顿悟之感等等,它们均可使人感到生活更美好,更值得。自我实现者的高峰体验次数可能不相同。高峰体验次数少的自我实现者更有实际效率;而高峰体验频频发生的自我实现者则更富有诗意,并以审美的眼光观察事物,是超越经验的。
(9)对所有人的爱的情谊。自我实现者所关心的不仅仅是他的朋友和亲属,而是全人类各种文化范围内的人。他们对全人类都表现有怜悯、同情和真切之爱。他们也许被他人的不合理、残酷的行为所压抑或激怒,但能迅速理解和宽恕他们。
(10)人际关系深刻。自我实现者有寻找其他自我实现者作亲密朋友的倾向,愿意与有相同价值观的人在一起。这种朋友关系虽然不多,但深切而充实。他们对朋友的爱是不求索取的,像关心自己的成长一样关心他人的成长与发展。
(11)民主的性格结构。自我实现者不以种族、地位、教育水平、宗教派别和信仰为基础与他人打交道,他们极少偏见,愿意向任何值得学习的人学习。他们接受民主价值。
(12)手段和目的。善和恶之间的辨别力。
自我实现者明确区分手段和目的,他们喜欢“干”,由于手段带来了欢乐和满足,结果把手段变成目的。他们能区分善与恶、对与错,有十分明确的伦理、道德标准,并在一切情境下都坚持这些标准。
(13)善意的幽默感。自我实现者不愿意作出伤害或贬低他人的玩笑。相反,他们敢取笑自己或普遍的人类。因此,他们的幽默富于哲理和教益。
(14)创造性。这也是所有自我实现者共有的品质。创造性不仅表现在著书、作曲、绘画等活动上,更反映在很一般的活动中,可以有创造性木工、创造性职员等。进一步说,它是我们领会和反映世界的方法,是一种创新精神。它之所以成为自我实现者的特征,与成长动机有直接的联系。自我实现者在日常生活的创造表现,是其人格自发性、单纯性及洞察性的表现。
(15)抵制文化适应。自我实现者倾向于做与众不同者,因为他们受内心世界指导。如果一种文化与他们的价值相反,他们将公开地不依附它。在一般习俗上,他们并非一定是反常规者,但在思想观点上则当仁不让。
自我实现者也不是完人,马斯洛也描述了他们的消极特征,如可能笨拙、浪费、考虑不周,会厌烦、固执、骄傲和偏见,会焦虑、自罪、自疑,不能摆脱肤浅的虚荣,偶尔会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冷酷等等。
马斯洛的理论提出了人类生活中存在着对真理、善良、美好事物的追求,具有积极意义。在研究方式上,他不仅提供了研究人格的新尺度,而且也提供了研究心理学的新方法。他所描述的智力充分发展、品德高尚,具有很强独立性、民主意识和创造性的自我实现的人,的确是人们所喜欢的心理高度健康的理想人物。然而,这种极端心理健康的人在人世间毕竟为数极少。因为,要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必须付出大量艰苦的工作,具有勇气和坚持精神,并且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从事较单调的工作的人来说,成为自我实现者就比较困难了。
(五)弗兰克(ViktorFrankl,1905—?)的超越自我者的模式弗兰克的心理健康观点极其强调生活意义的重要性,这与其特殊的
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这位维也纳的犹太医生,是奥斯维辛死亡集中营仅有的几名幸存者之一,经受过纳粹非人的痛苦折磨。他目睹了集中营中自己的同伴由于对未来的绝望,丧失生活的目标,身心迅速衰竭,几天内死去的惨状。严酷的生活对他所信仰的理论提供了最严格的检验,这考验反而使他增强了对人的能力的信任。他认为,人在面对压倒一切的痛苦时,甚至在死亡的门槛上也能发现生活的意义,并支持自己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战后,弗兰克深入研究意义对人的存在的重要性,并针对那些生活缺乏意义而产生心理疾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创立了“意义疗法”。
弗兰克认为,人的精神性、自由、责任心,是决定人能否发现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基本条件。而给世界以创造、从世界汲取经验以及对痛苦采取积极态度是向生活提供意义的三种方式。与此相对应,有三种最基本的价值体系:创造的价值、体验的价值和态度的价值。创造性的价值体现在活动中,通过创造产品、创造思想等等向生活提供意义。创造的价值在于向世界授予,而体验的价值是从世界汲取,是对美好事物的体验。例如在听音乐时进入陶醉状态,体验到了有价值的生活。在既没有创造也没有体验价值时,态度价值得以发挥作用。弗兰克以他的亲身经历向世人证明,当人处在无力改变的糟糕状态里时,应该接受命运,忍受痛苦,保持尊严,经受优异人格的最后考验。
弗兰克把人的缺乏生活意义的状态称之为“意向性神经病”。该病
的特征表现为生活空虚,感到厌烦、冷漠、无力。弗兰克证明,在各种文化背景下,广泛存在着生活空虚状态,它作为一种时代病正在迅速地蔓延着。相反,追求生活目标、发现生活的意义的人则是健康的“超越自我”者。弗兰克的超越自我者,不是探索自我、完成自我的意思,而是有摆脱自我中心、忘掉自己的意思。他认为,追求目标只限于自我之中,结果就造成自我挫折。越是追求自我实现,就越达不到自我实现。如果超出自我中心,全神贯注于意义和目的上,就会自然而然地实现自我。
弗兰克的超越自我者的特征是:
①在选择行动方向上是自由的;
②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③不被外界所控制;
④过有意义的生活;
⑤有意识控制自己的生活;
⑥能表现出创造、体验和态度的价值;
⑦超越了对自我的关心;
⑧指向未来,有远景目标和具体的任务;
⑨献身于工作;
⑩有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弗兰克关于意义的理论和疗法,在欧美得到许多人的认可。他先后发表过17部著作,并在美国几所大学里任教,有较大的影响。他提出了我们时代特有的问题——意义缺失,并揭示赋予生活以意义的三种方式。对心理辅导工作实践有指导意义。他的精神自由不仅对超越自我者,就是对只要活下去的人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这与宿命的人生观大相径庭,是对人类有责任心的积极的人生观。
创造性的存在
2023-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