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觉模式说:痛觉学说的一种。与“痛觉特殊功能说”相对。源于戈德施奈德1894年的研究。1953年前后由英国牛津学派的韦德尔和辛克莱等人提出。该学说认为,皮肤不存在各种特异的痛觉神经末梢,也不存在专门传递某种皮肤感觉...
痛觉阀门论:关于痛觉产生和控制的理论。美国神经心理学家梅尔扎克和沃尔1965年提出。可用下图表示。图中,L指较大的神经纤维,S指直径较小的神经纤维,SG是脊柱内的神经胶质细胞,T是传递兴奋的细胞,SG中的黑圈表示兴奋,白圈表...
痛觉特殊功能说:痛觉学说的一种。与“痛觉模式说”相对。M.V.弗雷1894年提出,1959年毕肖普综合自己多年实验结果,从种系发生学角度加以改造和发展。该学说认为,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游离神经末梢是特殊的痛觉感受器,其中锐痛刺激...
痛觉特异论:关于痛觉神经生理原理的理论。美国生理心理学家M.V.弗雷1985年提出。认为身体中有专司疼痛的神经结构:皮肤内的神经末梢存在痛觉感受器,就像已被证实存在的热觉、冷觉和触觉感受器一样,与相应的神经纤维相连接;纤...
句型发展:个体言语发展的一个方面。儿童口语表达中语句类型出现次序及语句结构的完整性、复杂性的发展变化过程。儿童使用的句子,按其结构的完整性和复杂性可分为不完整句、完整句和复合句几个层次。(1)不完整句。句法...
空间表象发展:个体认知能力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对空间事物位置关系表象的发展。皮亚杰和英海尔德1956年用三座山客体研究儿童空间表象发展,发现6岁以下儿童不理解客体的意思,7岁~8岁儿童对客体的理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