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或群体准备以一定的方式对各种社会影响作出反应的倾向,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先于行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定势概念最初由德国心理学家L.朗格等引进实验心理学,表示对知觉情境的反应速度受过去的经验制约。后来,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捷及其学派对定势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创建了定势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被广泛用于社会心理学,特别是在个性社会化的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乌兹纳捷学派(亦称定势学派)当代着名的继承人纳吉拉什维里看来,个性只是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社会定势系统。
这种系统是在人的长期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不了解这种系统,就不了解人的本质。因此,在纳氏看来,教育过程的实质就是改变与形成社会定势系统。为什么同一社会现象(S)作用于不同的个人(P1P2P3)会产生不同的反应(R1R2R3)?因为个人受原有社会定势的影响,用社会定势的形成解释上述现象,并揭示个性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与个性社会化过程研究的协调性、稳定性。
社会定势是一个人对自身某种积极活动的准备状态,预示人的未来行为特点;是角色行为模式的重要成分,可以帮助一个人掌握角色的行为规范,并使人在交往过程中预见伙伴面对社会情境即将发生的行为,从而促进交往过程与社会知觉的发展。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