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与儿童社会心理学交叉学科。
探讨社会心理过程对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欧洲。代表人物是瑞士和法国的一些后皮亚杰主义者(新皮亚杰学派),如道伊斯、穆尼等。宗旨在于通过系统实验探讨儿童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社会因素对儿童心理(特别是智力)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弥补皮亚杰发生认知论中忽视认知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因果关系的缺陷。
其创始者认为,儿童认知结构的发生和建构首先是社会性的,是在别人的行动和判断影响下产生的。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建构,是个体智力建构的基础。
个体的认知工具、认知方式首先是在与别人动作或判断的协调中发展起来,然后才内化的。社会相互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一定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它与智力发展的因果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螺旋循环式的。儿童通过较低水平的相互作用,使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与别人协调一致,然后加入到较高水平的相互作用中去。
其研究主要围绕儿童动作与观点的社会性协调、儿童的社会认知冲突以及智力发展中的社会印记等问题。
大量实验资料验证了其理论假设。由于该学科企图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较大范围中,以更接近实际生活的方式探讨个体心理个别因素的发展,这种方法论倾向比以往各派心理学更有前途,引起越来越多心理学者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