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人们对高频词的识别快于对低频词的识别。
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字系统中,得到了大量实验的证实。关于其产生机制,主要存在四种解释:(1)练达猜测模式认为,当词瞬时呈现时,被试只能看见某些字母或字母的某些部分,但他会根据觉察到的信息尝试猜测该词,并且多数人都会先猜测它是否为常见词,因此产生词频效应。
布罗德本特在提出该理论的同时,还提出了标准偏倚理论,并认为后者能更好地解释词频效应。认为被试在认知高频词时采取一种比认知低频词较低的标准,所以对高频词只需接受较少的视觉刺激,而对低频词则需要较多的视觉刺激。(2)J.莫顿的单词产生模型假设,人们掌握的每个词,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单词产生器,它会被来源于视觉与语境的信息激活。当激活达到阈限时,相应的词就被认知。
单词产生器的阈限与频率相反。高频词的阈限低,需要较少的相关信息就可达到阈限;低频词的阈限高,输入较多的特征才能达到阈限。
因此,人们对高频词的反应快于对低频词的反应。(3)K.I.福斯特的搜索模式认为,在心理词典中,词条的排列顺序是从高频词到低频词,而词的认知是通过搜索达到的。由于高频词比低频词较早被搜索,所以高频词比低频词被认知得更快。(4)P.B.高夫认为,认知低频词时可能需要经过语音转录,而在认知高频词时则可能只需通过视觉表征而达到心理词典的词条。
所以认知高频词比认知低频词快。上述几种解释都无法完全说明获得的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