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食者出现时被捕食者向同种成员报警的行为。
可使其他个体警觉起来。有防御功能。分以下几种:(1)听觉警告,称“警鸣”。
如许多鸟类的警告鸣声,许多哺乳类的打呼哨、尖叫,用脚或尾扑打地面的噪声。应用最广泛。有的动物对不同捕食者能发出不同的警鸣声,让同伴做好不同准备。如南美黑脸小长尾猴对豹、鹰、狒狒和大蟒的到来会发出不同的警报,同伴们听到对豹的警报都上树,听到对鹰的警报都钻入灌木丛,听到对大蟒和狒狒的警报则群起而喧扰之。许多动物都有警告呼叫,这种信号的特点是开始和终结都是逐渐的,使猎食者难以确定猎物在何处。
如小鸟的警告呼叫都是低音的连续呼叫,逐渐开始和结束,较难定位。
(2)视觉警告。
群居动物如白尾鹿和兔子逃跑时,一闪一闪的白尾巴特别显眼,这是对群体的警告。(3)嗅觉警告。
通过释放特殊物质引起同伴的嗅觉反应。如一条鮻鱼刺伤了另一条鲦鱼,鲦鱼的伤口就会释放一种引起恐吓的物质,使鲦鱼群避开。社会性昆虫如蚂蚁释放警告外激素,引起逃逸。但有的剪叶蚁的警告外激素能引起战斗,因这种蚁在地下大群体穴居,不易逃逸,遇敌害只能拼命。
(4)触觉警报。常见于某些鱼类。
许多鸟类和某些哺乳类动物对猎食者的围攻也可看作其中的一种。常被当作利他主义的经典例子,因为发出警告者从中得不到好处,且由于吸引了猎食者的注意而置自身于危险之中。
也有人认为对报警者有比较直接的好处。
如集体的警告呼叫可能使猎食者离开这个群体。还有一种可能,主要不是警告同类,而是警告捕食者,犹如告诉它:“我已看到了你,你就别费心机了。”不能包括一切对危险迹象的反应。
如家蟋蟀感到危险时只是停止唧唧叫,对同伴没有警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