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等人1969年提出的四阶段解决问题过程。
第一阶段为呈现问题情境命题,即以图形、符号或文字的形式给出问题已知条件和要求达到的目标,目的在于为问题解决者构成实际的问题情境。第二阶段为明确问题的目标和已知条件。问题的情境命题最初只是对问题的潜在意义的陈述,若问题的解决者具备有关的背景知识,则能使问题情境命题与其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从而理解面临问题的性质和条件。在某些领域有经验的问题解决者能直接看出命题的意义,无经验的问题解决者则需先行识别各个概念的意义,方能将命题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了解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明确解题过程的目标或终点及问题解决者对面临问题的最初状态,为进行推理提供基础。第三阶段为填补空隙,这是解决问题过程的核心。
此时,问题解决者必须调动认知结构中与当前问题的解决有关的背景命题,考虑到各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推理规则,并运用一定的解题策略以使问题的已知条件和目标之间的空隙得以填补。第四阶段为检验,即检查推理有无错误,填补空隙的途径是否最为简捷,等等。这一模式不仅描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而且指出原有认知结构中各种成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