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性脑功能成像技术。
以测定脑内含氧血红蛋白分布密度的动态变化为生物学基础。虽然其原理,即回波平面成像(EPI)原理,1977年就提出来了,但直到1992年才问世。原因如下:(1)磁共振仪未达到要求。一是EPI要求仪器中梯度磁场的变化梯度为0.2mT/m,而且上升时间不得慢于100毫秒,技术上难度较大;二是采样率不得少于500K,只有这样才能在短于100毫秒射频脉冲期对磁共振数据采样K空间给出足够快的扫描;三是普通磁共振成像仪器的信噪比满足不了功能性磁共振快速成像的要求,因为随成像速度的加快,噪声成比例增加。
(2)磁共振仪达到上述要求后,还要有较好的计算方法和软件,才能对快速成像的数据进行处理。(3)不同的EPI方法用于不同目的,如水扩散成像法适于得到脑灰质和白质分布的精细变化;灌注成像法适于得到局部血容量的测定。
一般采用梯度快速成像法,即通常所讲的磁共振认知成像技术。可灵敏测定含氧血红蛋白的分布状态,作为脑功能的灵敏指标,适用于认知神经科学和精神病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