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报道消极效应

2024-03-01
犯罪报道消极效应:

宣传媒体对犯罪案件的报道在社会公众中造成的不良影响。

产生原因:宣传报道不当,过分渲染犯罪情节,不适当地描述犯罪人的变态心理,造成对读者的不适当刺激;个体间的社会意识倾向等心理因素存在差异,对犯罪报道中的信息的认知选择与加工、情感体验不同,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主要表现:(1)模仿心理效应。新闻报道中对犯罪内容、犯罪手段、犯罪方法等的报道会因其新奇感和情节的诱惑力,引起具有不良人格倾向或潜在犯罪心理倾向者尤其是青少年的模仿心理,诱发某些犯罪动机,模仿案例报道中的犯罪手段、方法等进行违法犯罪活动。(2)反暗示心理效应。犯罪报道中对犯罪分子的反动性、贪婪性、残暴性、野蛮性、冒险性等强烈的反社会心理和猖狂的犯罪活动的揭露,会引起一些人的消极兴趣,产生反暗示的社会心理效应,或使具有反社会心理倾向者与犯罪分子产生心理共鸣,其反社会心理和侥幸冒险心理得以强化,诱发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有些人则对犯罪分子猖狂的犯罪活动产生恐惧和明哲保身心理,不敢与犯罪分子作斗争。(3)冷漠、麻木的心理效应。

宣传媒体对犯罪的广泛报道和对大案、要案的屡屡曝光,使大众对犯罪信息的刺激感受性降低,对各种严重犯罪案件感到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产生冷漠、麻木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