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态度:较为稳定的、指向犯罪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与刑事法律相对抗的反社会态度。为故意犯罪人所具有,过失犯罪人则不具有。由三种因素构成:(1)犯罪认知。即排斥、反对或对抗刑事法律的意识,对犯罪活动起定向作用。(2)...
犯罪危险年龄期:个体一生中与犯罪有较高相关的年龄阶段。主要指少年期和青年初期(11、12岁~17、18岁),此为犯罪始发年龄较集中的年龄段。少年期和青年初期是个体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因身心发展不平衡,个体在社会化过...
犯罪威慑方法:运用刑罚惩罚制止与遏制犯罪行为,对其产生威慑作用的方法。主要有:(1)提高破案效率,严格执法。使犯罪人从萌生犯罪动机之初便意识到刑罚的不可避免,破除其侥幸心理。(2)调整刑事政策,适时开展“严打”。当犯罪...
犯罪文化冲突论:亦称“文化冲突理论”、“文化越轨理论”、“文化传播理论”。解释越轨和犯罪原因的一种社会学犯罪理论。美国犯罪学家塞林于20世纪30年代末提出。他在所着《文化冲突与犯罪》(1938)中阐述其基本观点,认...
犯罪外化过程:犯罪心理转化为外部行为并导致危害社会的结果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刺激和情境的作用。个体形成犯罪心理后,情境因素会起诱发犯罪行为的作用。有利于犯罪行为发生的外部刺激和情境通常包括三个要素:...
犯罪文化环境因素:影响社会犯罪和个体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环境因素之一。人类在共同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包括教育、科学、技术、文艺、道德、法律、风俗、信仰等,影响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