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928—
【介绍】: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元认知理论的首创者。
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洛克兰市。因经济困难,1945年高中毕业后从军两年。
195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同年赴克拉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修临床心理学。1954年获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科罗拉多退伍军人医院临床心理医师。
1955年任罗切斯特大学教授。1965年转任明尼苏达大学教授。
1970年任美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分会主席。1976年起任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主要理论观点和成就:(1)探索学龄儿童与学前儿童短时记忆差异的机制。在罗切斯特大学工作期间,因负责一项儿童社会行为的研究,受皮亚杰思想的影响,转向以信息加工理论开展认知发展研究。结果发现多数学龄儿童较学龄前儿童记忆更准确,认为这种短时记忆中学龄儿童记忆力优于学前儿童的现象有其内在心理的真相。由此提出以信息加工观点科学地解释短时记忆的认知历程。
(2)1981年首次提出元认知理论。认为元认知是个体在凭短时记忆加工信息时对自己认知历程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技能(经验、策略)。学前儿童因缺乏元认知能力,未能将看见的东西在记忆中进行信息加工,故记忆不清楚。其元认知理论受到认知心理学界的重视,尤其在教育心理学上有重要意义。
198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198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霍尔奖章。
着有《皮亚杰发展心理学》(1963)、《儿童角色扮演和交往技能的发展》(1968)、《儿童发展研究:纪念皮亚杰文集》(1969)、《儿童心理学手册:认知发展》(1983)、《认知心理学》(199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