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安娜·弗洛伊德

2024-02-15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安娜·弗洛伊德:

【生卒】:1856—1939,1895—1982

【介绍】:

弗洛伊德 ①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赖堡(今属捷克的普莱波)一犹太籍商人家庭。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并在布吕克领导的生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专事研究低等动物的神经细胞及其功能,并聆听布伦塔诺的哲学课。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1882-1885年任维也纳综合医院医师,并从事脑解剖学和病理学研究。先后到法国向巴黎学派领导人沙可和南锡派代表伯恩海姆学习对神经症进行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1886-1938年开业行医,治疗神经症。

起初用催眠术治疗,后发现其局限性,受联合开业者、名医布洛伊尔的启发,改用宣泄法,即在催眠状态下让患者倾诉其内心积郁,使病情好转。两人联合治疗并研究癔症,1895年合作发表《癔症研究》,标志精神分析的理论奠基。

约1892年,发现此法疗效不持久,改用其创造的精神分析(自由联想、移情、释梦和解释),即在觉醒状态下让患者毫无保留地倾诉压抑在心中的意念或联想,以便进行分析与治疗。1896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900年出版《释梦》,通常被视为精神分析的正式形成。1910年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成立,标志精神分析学派的最终形成。

精神分析最初是一种神经症心理治疗的方法、理论和一种潜意识心理学体系,至20世纪20年代,扩展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无所不包的人生哲学,即弗洛伊德主义。其主要理论:(1)以潜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结构学说。早期,提出心理地形学,主张人的心理由潜意识(深层)、前意识(中层)、意识(表层)构成。

晚期,又提出三部人格结构说,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2)以本能论为人格理论的动力学基础。先主张人有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后改称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

(3)以性欲论为其学说的一大理论支柱。将性欲理解为寻求广义上的快感,由力比多所驱动,是人类行为的真正动机。

按力比多能量投注中心的变化,将人格发展分五个时期,即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4)以梦论为其学说的另一理论支柱。这也是了解潜意识活动最重要的途径。视梦为被压抑的愿望伪装的满足。

提出人的梦境有显梦与隐梦两种。梦的工作方式有凝缩、移置、象征化和润饰。(5)心理玄学。是用其泛性主义的潜意识决定论解释各种人类社会现象形成机制的元心理学理论。

如用其观点阐释社会组织、文明产生、宗教形成、道德起源、文学艺术、战争原因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哲学化和社会学化的精神分析学。

其主要成就:(1)开辟潜意识心理学研究的新纪元;(2)开创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的新领域;(3)为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奠定基础。1909年应邀赴美参加克拉克大学20周年校庆,发表以精神分析学为主题的讲演,获该校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1930年获歌德奖金。

1936年被特聘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在1982年由美国心理学史史学家评选的1600年后世界影响最大的已故1040名心理学家中排名第一。着有《释梦》(1900,中译本被收入车文博主编的《弗洛伊德文集》,长春出版社1998年出版)、《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1901,中译本被收入车文博主编的《弗洛伊德文集》,长春出版社1998年出版)、《精神分析引论》(1916-1917,中译本由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群众心理学与自我分析》(1921,中译本由林尘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出版)、《自我和本我》(1923)、《文明及其缺憾》(1930,中译本被收入车文博主编的《弗洛伊德文集》,长春出版社1998年出版)、《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3,中译本由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出版)、《弗洛伊德自传》(1935,中译本由顾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弗洛伊德着作全集》(标准版,24卷,1964)等。

②奥地利裔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儿童精神分析的创始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弗洛伊德最小的女儿。1912年毕业于维也纳师范学校,随之接受精神分析的正规训练。

1918年起从事精神分析开业和教学工作。1922年成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会员,同年发表第一篇论文《挨打的幻想和白日梦》。1923年正式从事精神分析实践工作。1925-1928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维也纳精神分析教育学院院长。

为《儿童精神分析研究》杂志主编和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名誉主席。

1938年与父亲离开维也纳,定居英国伦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伦敦开设无家难童中心和战时托儿所。战后开设儿童治疗课程和诊所,后扩充为妇婴诊所和盲人护幼学校。

此间还到许多欧美国家做专业的和通俗的精神分析讲演,并任耶鲁大学法学院和儿童研究中心访问教授。主要从事儿童精神分析工作。继承和发展父亲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并运用于儿童心理治疗。其理论突出自我的作用,强调环境和人际关系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总结和发展自我防御学说,为建立自我心理学打下理论基础。

将对儿童精神分析的研究应用于教育、社会福利、幼儿和家庭指导、儿科学以及家庭法等领域。1950年获美国克拉克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72年获维也纳大学名誉医学博士学位。还获芝加哥大学、杰弗逊大学、耶鲁大学等校的名誉学位。

获美国政府授予的“麦迪逊奖”。1967年获英国政府授予的大英帝国骑士爵位。

着有《自我与防御机制》(1936)、《对教师和父母的精神分析》(1947)、《弗洛伊德心理学全集标准版》(24卷)等。其论着辑为《安娜·弗洛伊德文集》(7卷,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