颉颃颜色学说:也叫“四色说”。德国生理学家海林(E.Hering)1878年提出的一种颜色视觉学说。假定视网膜中存在白—黑、红—绿和黄—蓝三对视素,它们的同化和异化过程就产生各种颜色。其中白—黑视素的同化和异化只产生不同明度的非彩色...
视觉两重作用说:也叫“视觉两重功能说”。德国解剖学家舒里茨(M.Schultze)和生理学家克瑞斯(J.vonKries)于19世纪后半叶先后提出的一种视觉学说。认为视网膜中锥体细胞和棒状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前者专司强光视觉和颜色视觉,后者专司微光视觉和无彩...
共鸣说:德国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H.L.F.V.Helmholtz)1863年提出的一种听觉学说。认为人耳之所以能辨别不同频率的声波,在于内耳耳蜗基底膜上由短到长排列的横向纤维和周围耳液一起,分别和不同频率的声波发生共振的结果。其中较长的纤维和较低频率...
转换B生成学说: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关于个体言语获得问题,这种学说认为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加工言语符号的“言语获得装置”,凭借它,儿童在说话时能根据有限的转换规则,从语言的深层结构生成几...
詹姆士B朗格情绪说: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詹姆士(W.James)和丹麦生理学家朗格(C.Lange)19世纪先后提出。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尤其是内脏变化的知觉或体验。如血管收缩和器官肌肉痉挛引起的感觉就是恐怖。血管扩张引起的感觉就是愉快。...
三原色学说:英国物理学家杨(T.Young)1801年提出后为德国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H.L.F.V.Helmholtz)所发展的一种颜色视觉学说。基于一切颜色都可由红、绿、蓝混合而得的事实,该学说假定视网膜中存在三种不同感光物053质,分别感受红、绿、蓝三种光波。当三种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