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心理学分支。
研究学生掌握中国语言文字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与应用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
根据研究题材和发展方向,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20-40年代,是教学与应用研究期,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为测量法,主要课题:(1)汉字学习问题,主要研究汉字的形、音、义三者之间的联结过程及笔画多少、间架结构、偏旁类别、使用次数、已有经验、智力水平等对汉字学习的影响等;(2)阅读与写作心理,研究较多且争论较多的课题是“汉字横排与竖排”对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影响,儿童的阅读兴趣、朗读与默读的优劣、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及中小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现象。
50-70年代中期,是实验研究期,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法,主要课题:(1)汉字的基本研究和汉字学习,统计分析汉字各种笔画的使用频率和信息冗余度,研究汉字学习的心理历程及笔画数、意义度、字词熟悉性、字形结构及识字方法对汉字认知的影响等;(2)语文阅读的理解和记忆,主要研究小学儿童理解寓言和比喻词、分段和概括段意的思维特点,探讨初中学生对语文短句和文言短文的阅读方法、识记诗歌和散文等不同文体后的遗忘发展、短文的结构和知识的回忆之间的关系等。70年代中期后,为认知研究期。
强调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文认知、阅读和写作中的心理问题,主要研究:(1)汉字认知的基础研究和汉字学习的应用研究,不仅研究形旁和声旁在汉字语义提取中的作用、中文字词识别的基本单元和语境对字词识别的影响等问题,而且探讨小学儿童的语音意识和形旁意识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等;(2)中文阅读理解的认知与教学研究,除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中文阅读中的语音转录、词优和字优效果、句子理解的过程与发展特征等问题外,还探讨文章的标题、主题句、主题段、插图、已有经验等对学生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影响;(3)写作教学心理研究,探讨中小学生作文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学生作文质量的因素,分析儿童和青少年的作文能力结构及其发展特点。其内容体系一般包括:(1)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及言语能力的实质、结构和形成发展途径;(2)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及积极性的激发与培养;(3)各种语言知识的掌握过程与条件;(4)各种言语技能的形成过程与条件;(5)各种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的应用与迁移;(6)语文学习中的审美心理与德育;(7)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8)语文能力测评心理;(9)语文教师心理等。
根据所研究的主体(学生)的不同,可分为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等;根据所研究的客体(言语活动)的不同,可分为字词教学心理学、阅读教学心理学、写作教学心理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