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心理学

2024-04-08

    跨文化心理学 :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研究社会实践和环境对行为和经验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分支。跨文化心理学有两个基本来源:文化人类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前者指出了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心理特征的巨大差异,后者通过对文化和环境的分析提供对这些差异的解释。
  对行为的比较文化研究最先在文化人类学领域内进行,其中重要的研究有M.米德在萨摩亚群岛进行的关于青少年男女青春期心理特征的研究(1928)和在新几内亚进行的关于3个原始部落的两性心理特征的比较研究,以及R.本尼迪克特关于文化范型的研究(1935)等。根据大量的研究,米德等人提出了文化相对论,认为不同的文化对于人们的行为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塑造出在不同文化中的人的不同行为特征。文化相对论对比较文化研究的哲学观点和方法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30~40年代间,一些心理学家如O.克莱因伯格、A.卡丁纳、C.克拉克洪和G.墨菲等人的研究也为人类行为的比较文化研究作出了贡献。早期的研究逐渐开拓了跨文化心理学这一新领域。60年代以来跨文化心理学在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成果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研究涉及整个心理学领域的大部分内容,并在某种程度上把心理学的理论概念和理论框架加以扩展。它也发展了一些比较独特的研究技术,主要有人种学现场技术、比较文化的调查和访问、投射技术、比较文化的实验、全文化研究方法、文化关系区域档案的描述和使用,等等。这些技术一方面考虑到现场实施的可能性,也考虑到了文化公平的因素。一些较重要的研究有:关于智力测验的比较文化研究(A.阿纳斯塔西,1961;克莱因伯格,1963);成就动机的比较文化研究(D.C.麦克莱兰);认知发展的比较文化研究(J.布鲁纳等,1966);儿童的社会行为的比较文化研究(B.怀廷等,1975)等。这些研究指出了各种变量在不同文化中的相同或相异,也提出了对这种相同或相异的原因的解释。1980~1981年出版了H.C.崔安迪斯和W.W.蓝伯特主编的《跨文化心理学手册》(6卷),系统地阐述了跨文化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内容和成果,其中第5卷为社会心理学,该卷正式提出了跨文化社会心理学这一学科名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各民族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和语言等都有各自特点。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已作了一些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例如:藏族与汉族小学儿童类比推理过程中思维发展特点的比较(1980);云南省汉族、白族、傣族学生学习能力调查(1983);海南岛黎族、汉族儿童视知觉-运动协调发展及其认知关系的跨文化研究(1984);少数民族心理卫生考察(1981);云南省少数民族青少年品德形成的研究(1982,1984)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