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的一种。
对大量同类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定量性综合的统计分析方法。美国学者格拉斯1976年提出。
他将资料分析划分为三个水平:(1)初始分析。是对单个研究资料的最初分析,通常是统计方法的直接应用。(2)二次分析。是对初始问题的再研究或用“旧资料”回答新问题而对资料进行的再分析。(3)元分析。是对大量分析结果(它们来自各个单独的研究,即初始分析和二次分析的研究结果)“综合”或“整合”式的资料统计分析。这种针对同一课题的“单项研究”结果需要作出“综述”或“概括”,有利于弥补单向研究的不足。如,单项研究得到的往往是特定条件下、局部的认识,其可重复性较差,结果稳定性不高,可推广性也不高。大多数探索原因的经验研究难以得到一般认识。而对单项研究的进一步整合式分析(即对单项研究成果的整合研究),有利于提炼和深化知识,使认识一般化。
在某种程度上,元分析是一种针对某一研究问题的定量性文献综述。费尔德曼早在1971年首先意识到,应将“文献综述”作为一种研究工作看待,“系统地回顾和整合……一个领域中的文献,对这种工作本身的性质应视其为一种研究工作”。
他提出,应将其他人员的研究工作视为综述者的原始数据。
他还提出将“综合”划分为四个部分:(1)收集已有研究;(2)发展或产生一个系统的程式,用于对材料进行分类和编码:(3)整合所有的研究成果;(4)写出研究报告。
但他未将此过程范式化。泰夫加1974年认为,在社会科学文献中,许多被信以为真、不相容的传统综述过程,都未能考虑到研究结果的或然性,而科学的研究综述要面对的一个主要障碍是各个研究之间并非独立的。
杰克逊1980年给出一个包含四个任务的研究“综述”模式。库柏1982年进一步提出一个包含五个步骤的研究综述模式。
这使“综述”模式更加完善,并仍在使用。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精确的整合研究(即定量研究)开始出现。如格拉斯1977年使用元分析对心理治疗效应进行研究。此后,元分析的统计理论、分析程式、定量推断技术与描述技术结合(为了保证元分析的各种数量关系不失去它们实质性的意义),元分析理论和技术相继提出,且达到相当的精细水平。
如,郝杰斯等一大批统计学家克服格拉斯初期元分析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提出专门用于元分析的一整套统计方法程式,处理元分析中的独特“数据”,如投票计数法、单一效应大小估计法、系列实验效应大小参数估计、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效应大小多元模型、整合相关系数、效应值聚类估计法等。元分析方法论本身也发展到十分成熟的地步。元分析在西方心理与教育领域有着十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国内学者邢最智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1期最早介绍了这一统计分析方法,此后国内开始有这方面的一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