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语言学术语。
一般指人们说话的过程,即把内部思想或内部言语逐渐具体化为一系列效应器官的活动和产生特定声音输出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1)某一观念形成或要表达的某种思想产生;(2)将表达这种思想的适宜句子进行编排,包括对使用的词汇的选择和把它们编排在适当的语义和语法框架内;(3)发音器官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协调活动以产生相应语句的语音;(4)整个过程的实施。关于其过程,历史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冯特认为,它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1)生成一个完整的心理完形及其组成成分;(2)将这一完形扩展成为具有层次组织的成分;(3)对具有层次组织的成分进行转换,产生各个成分在可观察的言语中的顺序;(4)产生一个语音完形,并成为一种同时性层次结构的一部分,控制发音过程。美国心理学家莫茨也把它概括为四步:(1)选择意义,说话者在说话之前根据自己的知识、对听者的了解以及谈话所处的语境等,从自己的语义记忆与情节记忆中提取有关信息,确定说话目标;(2)产生句法结构,说话者为要表达的意义配上一定的句法结构,选择内容词的词干,并加入符号,表明内容词呈现的形态,选择适当的功能词并对内容词进行形态变化;(3)产生音素结构,给出句子的音素表征,赋予每个单词一个音素串,表明单词的读音;(4)运动过程,将产生的音素表征编码成一套运动指令,并通过发音器官说出句子。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认为,言语产生的过程是命题基础首先以言语的语义输入形式被表征,再进一步在具体的语言中经过词汇、句法和韵律三个方面的编码加工,最后赋予语音,生成可观察到的话语(如图所示)。
其核心概念是命题基础和语义输入。他认为,说话者的知觉、回忆、表象、推理、计划等一切与言语过程相联系的过程构成了言语的命题基础,它由现实化的或被激活的认知和评估材料组成,具有认知的特性,而不具有言语特性。
语义输入是话语的构成“材料”,组成说话内容的基础,不如原有的命题基础丰富。由于它在实质上还是认知成分而不是语言成分,所以必须在具体的语言中对其进行言语编码,只有到这一阶段以后,才能出现可观察的话语。美国心理学家J.R.安德森则认为,言语产生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构思阶段。
口语的生成是一种有目的活动,其基本目的是获取信息,回答问题,发出指令影响别人等。说话者必须确定适当的谈话内容,并在头脑中表征这些意义信息。
(2)转换阶段。
说话者为表达思想,必须选择适当的言语形式。这就要对其内部的抽象命题表征进行言语编码,使它转换成言语信息。(3)执行阶段。
通过各个发音器官的运动,将言语信息抽象的语音表征转换成一套运动指令,由运动指令支配各个发音器官的运动,形成连续的肌肉运动,产生表达言语信息的声音序列。有关言语产生的机制有闭路-联想链模型、开路-预设程序模型和混合模型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