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

2024-03-19

    心理弹性 :

尽管个体经历了创伤性事件或逆境,仍然可以保持或快速恢复正常的心理机能。创伤性事件或压力可能来自家庭关系或情感、工作、灾难、创伤、健康问题和经济忧虑等,心理弹性意味着可以从痛哭的经验弹出,重新开始或继续前行。

心理弹性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在研究压力或逆境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时发现,尽管有些人儿时经历了严重的压力或困难,但成年后社会功能保持完好,甚至非常优秀。学者开始关注这其中重要的保护性因素,即心理弹性。这一因素有助于个体在逆境中增加抵抗力,增强幸福感,或在创伤后尽快恢复。心理弹性也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关于心理弹性的具体内涵,学术领域主要有3种不同的视角,如过程、特质、结果。①过程性定义。将心理弹性定义为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发展变化过程,即状态性心理弹性,又称复原过程。②特质性定义。将心理弹性看作个体的一种能力或品质。即个体以适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承受高强度的破坏性变化,保护自身不受困境和负面情绪的影响。③结果性定义。从发展的结果来定义,如心理弹性即在危险的情境或压力下,个体可以产生良好适应并顺利发展,将心理弹性看作一种应激的结果。尽管学者从不同的视角阐释心理弹性的定义,但公认其两个重要的核心是个体遭遇逆境与个体成功应对。

心理弹性的深层信念聚焦在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个体选择恰当的方式成功应对压力及多变的情境。个体可以主动地掌管情绪,运用恰当的能力帮助自己关注此时此刻,改变自己的信念,改善自己不合理的期待,避免回到过去的情境中反复咀嚼伤痛,最终帮助自己积极应对。研究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提升个人的幸福感,提升个人应对逆境的成长力量,从而拥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减少困境对个体的负面影响,使个体的成长和适应最大化,达到内心平和、人际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