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

2024-03-12

    需要 : 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包括人体的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表现为个体的主观状态和个性倾向性。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原始动力,也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
  有机体在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为了求得个体或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必然产生一定的需求,以保持其与环境的平衡。比如,人为了维持生命和活动,其体内必须保持一定的血糖量、体温、水分和各种化学成分。如果一旦体内缺乏这些东西,就会失去生理体系的平衡,感到饥饿。这时机体就会产生企图恢复内部稳定性的紧张状态,对相应的食物会产生较高的感受性和倾向性。也就是说,人产生了进食的需要。
  人和动物的需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需要总是具有特定的内容,总是指对于某种东西、某种条件或活动的某些结果的需要。需要的具体内容表明需要的性质;第二、需要具有周期性,许多需要(特别是一些基本需要)能重新产生、重新出现。需要的周期性是有机体对其内部或周围环境周期性变化的反映;第三,需要是随着满足需要的具体内容和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这是需要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需要虽然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但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本质的区别。动物的需要是以先天的生物需要为条件,以周围环境中的自然物体作为满足需要的对象。而人,不仅有与动物相类似的先天的生物需要,而且在社会环境中,在接受人类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又形成和发展了多种多样的社会需要。人并不是消极地以自然界作为满足需要的对象,而是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着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人即使是在满足其先天的生物需要时,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和方式也不同于动物。人的各种需要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具有社会性。生活在不同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人们,具有不同的需要,在阶级社会中,生活在不同阶级地位的人具有不同甚至是根本对立的需要。
  需要是与人的活动联系着的,需要一旦被意识并驱使人去行动时,就以活动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动力,它激发人的活动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求得自身的满足。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也就越有力。当人通过活动使原有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又会激发和推动人从事某种朝向新的目标的行动。
  西方心理学对人类的基本需要以及各种需要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其主要理论有:①需要层次论。这是心理学家A.马斯洛提出来的。他认为人存在5个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5种需要组成一个系统,由低级向高级依次上升发展(见需要层次论)。②ERG理论。这是心理学家C.P.奥尔德弗提出来的。他认为人存在3组核心的需要:一是存在的需要,即对一个人基本物质存在条件的需要;二是关系的需要,即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需要;三是成长的需要,即人要求得到发展的内在愿望。ERG分别为这3种需要的英文字头。③成就、权力和合群需要。这是D.C.麦克莱兰提出来的。他认为在社会组织中有3种需要是最为重要的。一是成就需要,即胜过别人、根据一系列标准取得成就的驱力;二是权力需要,即影响别人、控制别人的欲望,使别人按一定的方式行事的愿望;三是合群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友谊和密切关系的愿望。他认为这些需要在人事选择中有重大意义。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自然需要,是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的生命和延续种族所必需的,如对饮食、御寒、运动、休息、睡眠、婚配等的需要,人类的自然需要也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社会需要,是社会的要求在个体中的反映。当个人认识到社会要求的必要性,并成为他自身的欲望时,社会要求就转化为个人的社会需要。如人对劳动、交往、友谊、尊重、成就等的需要就是社会需要。
  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如对衣、食、住、行的有关物品的需要,对劳动工具、学习用品、科研仪器的需要等。在物质需要中,既包括有自然需要,也包括有社会需要。精神需要,如认识的需要,学习的需要,美的需要,道德的需要,这是人所特有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将会不断地提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