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2024-03-10

    心理 : 客观事物在脑中的反映。它是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性格、能力等功能的总称。人的心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级产物──人脑的运动形式,或者说是人脑各种机能的活动形式。人的心理是在社会条件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因而与动物的心理有着本质的区别。
  心理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不是一般物质的运动,而是人的机体,首先是人脑这种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的机能、活动过程或运动。人离开脑就不存在心理活动。无脑的或患有脑缺陷的婴儿不能发展或不能健全发展心理。人脑的不同区域有相对的分工,各具有不同的作用。某一区域的损伤或病变会招致与之相应的心理活动的紊乱以至丧失。儿童心理的发展非单纯决定于却依存于机体特别是脑的发展。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它们之间的联结,它们的分子组成,以及脑中的各种化学物质,都与特定的心理现象有关。
  人的机体是一个整体,人脑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但人脑的活动是与机体的其他部分的活动相互协调,不可分割的。心理活动还与体液有关。人认识世界还有赖于内外感受器官的特异传入神经冲动。人脑要保持工作状态也有赖于非特异的传入神经冲动。丧失了大多数外围感官的人会长期陷于睡眠状态。人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认识客观世界,也改变客观世界,而心理就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或反应。人能作用于周围环境,就是以其主现见之于客观的行动过程。这个过程实现的一个前提是心理过程如思维、意向等的内部物质变化。通过肌肉活动而见之于客观的行动,客观物质化了的行动才能给客观环境以影响。常见的行动包括广大的范围,都是借助于人的机体的肌肉活动,诸如发声、表情、动作,特别是人手的动作等。手既是认识的器官,也是改变物质世界的主要器官。人类机体某一部分的丧失,将导致心理的相应变化。后天聋者渐次变哑;后天盲者关于客观世界的视觉表象以及截肢者关于被截肢体的表象,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内。所以,说心理的物质基础是人的整个机体更合乎逻辑。
  证明了心理是人的机体特别是人脑的功能,就肯定了它是具有高度组织的物质的一种特殊运动形式。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心理不是神秘的、虚无飘渺的、独立于物质之外的某种东西;②心理本身并不是一种物质。说机体之产生心理犹如肝脏之分泌胆汁,是不对的;③心理也不等于生物现象。人的机体固然是一个生物体,而且有自己的生理功能,这与其他种、属的动物机体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人体尤其是人脑还是具有心理功能的机体。而心理则具有和生理或生命现象显然不同的实质。心理是在另一种水平上的客观现象。心理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这种非一般动物所有的特殊活动表现;心理为人类所特有,其他种属的动物即使是高级的类人猿,其智能也只是接近但却有别于人的心理。
  心理运动规律  物质的较高级的运动形式包含着比它低级的运动形式,除它本身的规律外也服从于后者的规律。例如,生物现象也遵循如物理、化学等现象的规律,但生物现象并不就是物理或化学现象。心理现象也在一定意义上遵循生理的规律,却并不因此就是生物现象。
  心理所反映或反应的客观现实可以相对地区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自然事物,另一方面是社会事物。自然事物如星球和宇宙空间,地球上的江、河、湖、海、山岳和原始森林等。社会事物如同伴、家庭、学校和其他各种人的集体和其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其他各种属于文化的事物。这种区分是相对的,自然事物与社会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密切而复杂的。为人类所认识的自然事物就已经不止具有单纯的客观自然事物的意义。许许多多的自然事物已受到人类或多或少的改造,打上了人类劳动的印记。所以,许多客观的物质事物对人的作用,除了它的自然的物质力量以外,还依存于甚至决定于它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社会现象也是以物质运动的形式存在的,社会的各种关系必须通过物质的形式作用于人,制约人的心理。人对自然事物的反映或反应,往往不是针对某一简单的孤立的事物,而是针对一事物与周围诸多事物所构成的整体,虽则在特定的条件下有某一个或几个事物起着主导作用。人作为自然实体的同时又可以作为社会实体,以致反映或反应的是整个的一种社会情境。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人的机体特别是人脑如何产生心理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科学阐明。以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感觉为例,这是事物的刺激作用转化为意识的事实。人们已经阐明人产生感觉时从外围感觉器官直到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种种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变化,但仍未能解释从刺激作用到意识的转化。科学证明了心理现象和生理现象的联系,却还未能说明心理现象如何产生。
  心理现象为人类所特有,但它是在动物界长期进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动物的进化过程中也出现了某些最原始的心理现象,其意义在于它为人的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在高等动物身上已具有较高级的心理的萌芽形式。
  在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上,社会条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当人类的共同祖先类人猿第一次制造工具时,就开始了人类名副其实的劳动,和人与人间的共同合作、彼此交往,并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了语言。自然,没有发展到一定水平的脑,言语和劳动的产生是不可想象的。但正是劳动以及语言这些哪怕是很原始的社会现象,在相对短的时期内完成了动物界长期发展中的一个奇迹,创造了人和与之俱来的人的心理现象,构成了猿转变为人的一个巨大飞跃。
  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人类生活和文化的不断提高,人的心理也日益向前发展。社会文化以加速度前进,人类心理也加速度地发展。现代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远非原始社会的成人所能比拟。这突出地表明社会条件对人的心理发展的作用。
  婴儿初生时基本上只是一个不具备知识的自然的机体。从出生以后,就在社会条件下成长,开始了漫长的社会化过程。自生命的头几天起,婴儿已能反应人的声音,接受人的触抚,并逐渐表现与成人眼对眼的活动,在整个前语言期,婴儿渐次以各种声音、表情、姿势和动作与他人进行交往,既反应来自他人的影响,也表示自己的意向。开始学会了语言以后,特别是能独立行走以后,他们认识和活动的范围迅速扩大,积极参与了社会的活动,以更多的手段从更多的渠道接受人类的文化遗产,他们的心理也加速发展直至成熟。如果没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不可想象的。狼孩的行为和生活与狼相似,并不具有正常儿童的心理。他们回到人类社会以后,有的还继续生活了几年,也未能恢复正常儿童的心理发展。在某些国家中,有不少儿童从小失去父母,或由于其他原因而被置于教养院之类的所谓慈善机构中。他们的生活较单调,社会交往较贫乏。结果,这样的儿童与正常环境下成长的儿童相比,较易发生社会行为方面的问题。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也发现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儿童在心理发展上有着某些差异。
  证明心理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社会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就表明心理现象与生物现象的又一个明显的差别。除了人类以外,任何其他动物都不具有人类的社会,因而不会产生人类那样高度发展的心理,即使是人类的婴儿,如果脱离社会,其结果也是这样。另一方面,人的心理也并不就是一种单纯的社会现象。心理不是属于人的群体的机能或活动,而归根到底只是属于人的个体的一种活动,是人的机体的一种机能。尽管社会对于心理是至关重要的,但它毕竟只是一个条件。社会条件不能使其他任何动物获得人的心理这种独特的运动形式。因此世代与人类共处的家畜未曾发展出人的心理来。科学实验中从小就生活于人类家庭中的类人猿,也未曾有像婴幼儿那样的心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