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相关电位

2024-02-24

    事件相关电位 :

在心理学研究中,常常通过给予被试特殊的心理学刺激(如文字、图片、图形等)来诱发与之相关的电位。事件相关电位本来称为诱发电位(EPs),加拿大神经学家H.沃恩在1969年首次使用了事件相关电位一词。事件相关电位(ERP)成分一般根据探测到的脑电波的正负极及波峰出现的时间进行命名。正波通常以P开头命名,负波通常包含有N。对于一些在特定时间点达到波峰的成分,命名中会包含有时间点的信息。例如,在刺激呈现后约300毫秒达到波峰的正波,会将其命名为P3或者P300。

ERP是用脑电图方法进行记录的。美国生理学家H.戴维斯及其助手P.艾伦于1935年首次获得清醒人类感觉的ERP的明确记录。第一个由计算机平均得到的ERP波形是美国神经学家R.盖兰波斯和G.希兹在1962年发表的。之后的一段时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关于ERP的研究工作进展不多。现代的ERP研究始于1964年,英国神经生理学家G.沃尔特及其同事报告了第一个认知ERP成分,被称为关联性负变化(CNV)。该研究给被试一个警告信号(如一个喀哒声),500~1000毫秒之后再给一个靶刺激(如一串闪光)。如果要求被试在接受到靶刺激后按键反应,那么在警告信号和靶刺激之间会发现一个极大的负电压,即CNV,这个成分似乎与被试对将要出现的靶刺激做的准备活动相关。另一个主要的发现是P3成分,由英国神经生理学家S.萨顿等人于1965年发现,他们认为此成分与被试预期的不确定性相关,当被试无法确定下一个刺激是听觉刺激还是视觉刺激时,会出现一个较大的P3。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ERP在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的应用更加普遍。

ERP技术最大的优点是具有较高的时间敏感性,时间精确度可达毫秒级,借助这项技术,科学家可以探测到较为快速的认知、感觉、运动等过程引发的脑电活动,从而对这些活动的进程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