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运动兴奋性模型 :
由R.L.博瑞森等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精神运动是由精神或心理因素诱发的对环境刺激进行感觉运动整合而产生的运动,具体运动形式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精神运动兴奋性是药物成瘾的共同特性。大鼠的精神运动兴奋性表现为在相对狭窄封闭环境内水平运动量和竖立运动量的增加或反复小幅度的刻板运动,如咀嚼、舔、摇头等,可以通过自发活动模型及旋转行为模型来测量。
研究药物成瘾机制时最常使用的精神运动兴奋性模型是啮齿类动物(如大、小鼠)的行为敏化模型。行为敏化模型包括两方面:①运动敏化。即对药效的反应性增强。慢性、间歇性暴露于精神活性物质后可以引起实验动物或人类渐进性、持久地对精神活性物质的运动反应的增强,表现为水平运动距离和刻板动作增多。②动机敏化。即对用药相关线索反应性增强。运动敏化与动机敏化是精神活性物质共有的特征,并常常同时出现。各种精神活性物质慢性暴露后都可诱导用药者的运动敏化与动机敏化,尤其是中枢兴奋剂(如冰毒、可卡因等)的行为敏化效应更显著。当用药者再次暴露于用药相关线索时便出现强烈的心理渴求和觅药行为。动机敏化与运动敏化是精神活性物质诱导行为敏化表现的两个方面,也是引起精神运动可塑性变化的两种行为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