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障碍的素质-应激假说

2024-02-07

    情绪障碍的素质-应激假说 :

假说认为抑郁症等情绪障碍的产生是源于患者本身具有的素质(易感性)和生活中应激事件的刺激。素质源于古希腊词语disposition(倾向、性情),与气质和疾病的体液学说有关。应激则包括急性的生活事件、慢性应激和早期的负性事件经历等。假说认为每个个体有各自的素质,即特定的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特质,包括个体应对应激的能力和应激的易感性,当个体遭遇的应激程度超过个体承受力的时候就会导致发病。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素质一词在众多的研究中等同于易感性,不同易感性的人对应激事件刺激的反应程度不同。

理论假说的产生最初源自对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解释,认为精神分裂症的发作是患者自身素质和环境因素(应激)相互作用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由M.布洛伊勒和D.罗森哈尔首次正式提出素质-应激模型。这个模型最基本的观点是:所有的病人都存在有发展为精神障碍的素质和一个触发点,触发点的位置和它的触发都依赖于个人生活中所遭遇的应激与个体应激易感性素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表明,患者的素质或者易感性可以由遗传基因所决定的,但是要通过先天的基因特质与后天的应激相互作用,或者是形成一种不良的反应模式,即患者在幼年通过学习所得到的比较负面的应对应激事件的认知模式。以上这两种互动模式共同作用下才会导致疾病的产生。人体内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影响到人们是否在应对应激事件时持续体验到抑郁,并且抑郁症更容易发生在有1个或2个5-羟色胺转运体的短等位基因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