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解释风格 :
美国心理学家M.E.P.塞利格曼与同事通过一系列动物实验提出习得性无助理论。美国心理学家L.Y.阿布拉姆松在用习得性无助理论说明人类行为时,借鉴了B.韦纳的归因理论,将人们解释行为原因时运用的不同维度归为3个重要方面:永久性、普遍性与人格化。塞利格曼和同事在总结各种批评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风格。解释风格指个体对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性倾向,包括乐观解释风格和悲观解释风格。
不同解释风格的人对事情好坏的解释不同,而且会导致不同的情绪、行为反应。乐观解释风格可以阻止习得的无助感,而悲观解释风格会加深习得的无助感。具有悲观解释风格的个体,会认为消极事情的发生是其自身原因导致的,并且认为消极的事情会一直持续下去,而且还会影响生活的其他方面;而当他遇到成功等积极事情时,则认为这是暂时的、特定的。所以,这种解释风格会加深习得的无助感,甚至导致抑郁或其他心理问题。
悲观解释风格和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对心理健康的临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乐观解释风格的形成及其对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