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质研究的进展

2023-12-03
人格特质研究的进展:现代人格特质研究无疑是人格研究的最富有成果的方面。此类研究按全部取样准则,收集了几乎包括正常人全部人格特征的原始变量,然后用可靠的因素分析法分析出各自的人格特质。到了20世纪80年代,克鲁格又编制了临床分析问卷(caq),将卡特尔的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延伸到成人的心理病理特征领域。由16pf和caq因素结构所确定的人格特质测量模式,大大地扩展了艾森克的人格三维模式,使人们对人格的潜在变量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认识。

但是,人们对那些构成人格特质的功能单位是表示怀疑的。我们知道,人格特质理论的基本原理是:设a、b、c、d四种行为表现总是一同出现,其中a与b,a与c,b与c,c与d等具有实质上的高相关,它们就组成一个单一的功能单位。又设e、k、g也在一个单一的组群中,e、k、g与a、b、c,d没有相关。于是,在七种行为中实际上就有两个功能单位,即x和y。各自显示其功能统一的x和y变量组,就被认为反映了人格差异的结构单元。这就是所谓人格特质。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结构单元究竟是在什么基础上产生的?它们所代表的恰恰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吗?关于这点,凯利认为,人格特质理论家所得出的有关人格的原始变量和潜在变量都来自于生活资料、问卷资料和测验资料,也就是说,都是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评定的基础上产生的。他指出,评定其实并不能揭示实体性的特质,而只是反映出人们对行为的各种构念一人格特质便是人格理论家对他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进行观察和概括得出的种种构念。比如焦虑,我们描述的不过是患者的一种构念状态,而并不是必然属于他的一种特质。因素分析技术也仅只是将人们对行为的看法集中到一起罢了,实际上并没有发现什么实质性的功能单元。而且,一个人的人格也不是一些特质的简单结合。因此,有人认为,人格特质差异研究中忽视人的整体性,与人格类型差异研究相比有不足之处,应该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对一个人的人格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