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策略:1.丰富幼儿园教育形式
在当前的幼儿学前教育中,绝大多数的幼儿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对孩子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长此以往,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孩子能力的提升和天性的释放,对于幼儿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对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对于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也乐于积极地尝试新鲜事物,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玩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也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绝佳途径,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充分的释放自由的天性,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3]。所以,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设计能够吸引孩子积极参加的教学活动,并且尽量使活动或者游戏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让孩子体会到一定的成就感,从而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和道理,从而培养较强的心理素质。除此之外,老师应该将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优化,使教学内容既不拘泥于教学形式,又能符合孩子的成长特点,对于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应该及时的进行调整,从而不断地强化心理素质教育,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
无论处于哪个教育阶段,老师对于教学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老师教学素质的高低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幼儿学前教育阶段更是如此[4]。所以,要想提升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质量,首先就应该对幼儿教师的教学素质进行提升,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具体来说,幼儿园应该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幼儿教师进行教学培训,不断更新老师的教学理念,以适应新时期的学前教育需求。此外,还应该注重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工作,因为学前教育是较为特殊的教学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完全的独立生活能力,老师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还要在学生在校期间对孩子的生活进行全方位的照顾,在生活中不断的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最后,幼儿园应该加大教??的引进力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幼儿教师,从而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提升幼儿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
3.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
由于幼儿学前教育的特点,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家长的作用。在传统的学前教育过程中,老师忽视家长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导致教学质量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5]。因此,老师在新时期的教育中,应该重视家长的积极作用,让家长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来,因为家长是最了解孩子的,有家长的参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就会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学活动的效率会更高。另外,对于孩子在幼儿园中出现的问题,老师应该及时的与家长进行沟通,积极地寻求解决办法,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提高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幼儿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老师应该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把心理素质教育贯穿到幼儿教育的全过程中,不断探究和丰富心理素质教育的形式,从而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提高幼儿园教育的整体质量。
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策略
2023-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