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和《萨迦格言》:1.孔子思想的形成
孔子(公元前551年―― 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祖为宋国贵族。《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春秋战国,是一个革新的时代。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封建性质的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并发展;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教育由“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思想流派如雨后春笋,渐而形成了“诸子百家”。
孔子思想的源于深厚的文化素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历史来源:远古氏族部落的血缘宗亲观念,西周宗法礼制的伦理精神。社会来源:孔子三十岁之后周游列国长达二十多年,在这期间,社会动荡,战乱不断,人民颠沛流离,他深刻的体会到了百姓生活的痛苦和不易;最重要的还是历史来源,中国古代社会从传说的黄帝开始,氏族集团这一古老的社会形态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不但没有衰落,反而被顽强地保存下来,因之,重视血缘宗亲关系,强调祖先崇拜,实行严密的宗法制度的文化传统渐而成型。
2. 藏民族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藏民族伦理思想的形成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本教时期形成的伦理观,从第一代聂赤赞普到第二十七代拉脱脱日年赞普执政期间,本教一直以国教的方式存在。吐蕃结盟的邦国和部落之间首要的道德就是忠诚,形成了以“忠诚”为基础的伦理思想。第二时期是藏传佛教时期形成的伦理思想。佛教从天竺传入藏区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受到佛教慈悲为怀的影响,逐步形成了追求善行,忠于佛祖的伦理思想。
13世纪初,藏族地区已进入封建农奴制社会,政治上长期的割据分裂局面仍在继续,《萨迦格言》的产生时期正是西藏社会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的过渡时期。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死后王朝随即发生内战,各种平民起义风起云涌,西藏地方暂时失去了地方政治中心,形成了多个地方势力集团相互夺权的局面,佛教形成了宁玛、萨迦、噶当、噶举四大主要教派,各教派互相争夺政治统治权。吐蕃进入长达300多年的混战时期,各种教义泛滥,人们失去了精神的依托,陷入长期的迷茫中。此时,《萨迦格言》应运而生,是历史的产物,是人民群众的需要。
《萨迦格言》的产生对藏族伦理思想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萨迦格言》作者萨迦?班赤达?贡嘎坚才(1182―1251)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四代祖师,也称萨班?贡嘎坚才。《萨迦格言》是一部七言四句的哲理格言诗,分九章,共457首短诗组成。全书用教义理论观察和评论社会的各种现象,并用生动形象的比喻道出很多世间的道理,提出做人、做事、接物的思想。
纵观藏族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发展的概貌,大致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藏族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受到我国汉族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印度佛教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等的影响。第二,藏族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往往与宗教道德戒律、民族传统文化等融混掺杂。第三,从整体上看,藏族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仍带有自发和朴素的性质,尚未上升到完整的理论形态。
《论语》和《萨迦格言》
202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