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防控策略

2023-11-14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防控策略:当前,不少高校出现了手机“热”的情况,无论是在课堂上,课后喧闹的走廊、食堂,还是在安静的图书馆,都能看见学生低头看手机的身影。手机过多地介入大学生的生活,使得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被严重影响。面对日益泛滥的手机成瘾问题,自我防控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而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自我防控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即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在正确分析心理内在原因后采取积极干预手段来促进潜在力量和优秀品质的形成与发现,帮助个人实现自我发展。

  (一)提升积极情绪体验,增进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体验是指个体对过去、现在、未来都持有满意和充满乐观的心理状态。人们在体验积极情绪的时候能够感到愉快,这能帮助其放松并在平和的状态下更好地思考和工作。与之相反,人们在体验消极情绪的时候会感到难受,使思维和注意力集中在不良的情绪体验上而封闭自己,不能创新创造出好的想法。孤独感是一种沮丧、无助的消极情绪体验,持久体验到孤独感的大学生更愿意用手机来排解孤独。大量研究表明,积极情绪的体验能缓解消极情绪,增进个体主观幸福感。因此,大学生可以通过长期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运动时帮助大脑分泌内啡肽促进心肺功能提升,提高身体素质。从发展内在潜能方面,可以通过积极参与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活动,展现才能,积极悦纳自我、增强自信,找到能够帮助提升自我价值的工作,成就生命的意义所在,增进主观幸福感。在日常生活娱乐中培养发现美的能力,享受身边怡人的自然环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中,积极心理品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表现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是人类自我完善和追求自我实现的潜能。大学生应对智能手机成瘾问题,自制力、有效管理自己的能力是需要重点培养的积极心理品质。智能手机让人们从“利用碎片化时间”逐渐演变成“碎片化时间”,我们需要克服和改变不自觉地查看、使用智能手机的习惯。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值得借鉴参考:首先,要确定目标,形成正确的方向。大学生可以给日常生活学习定一个时间表,并且严格执行表格内容。手机则在规定时间内查看和使用,削弱不自觉使用智能手机的习惯。其次,把手机放在一个固定地方使用,就像传统的固定电话一样,这样就可以避免智能手机随时随地使用的最大优势。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视加强现实沟通。从优化内在方面的同时,大学生应尽量多争取机会与外界交流,了解社会动态,在与积极乐观的人进行沟通、在别人的乐观与豁达的传递中,提升自身幸福感。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往往会遇到人际交往、自我实现等方面问题,可现实中常常由于各种原因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这些问题不能够轻易得到解决。长时间地缺乏沟通、社会支持,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为了避免手机成瘾成为自身的不良健康状态,大学生需要积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扩大健康的交际圈,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然后,运用心理学暗示合理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主动沟通和寻求帮助。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加强现实的沟通,不仅能够缓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的行为问题,还可以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四)促进大学生自我和谐发展。自我和谐是指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当大学生自我意识中的现实“我”与理想“我”之间有很大差距时,就会引起心理不平衡并且可能伴随紧张和焦虑。这种自身不和谐的表现,会造成大学生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否定自身的能力,甚至存在着悲观失望的心理倾向。为了改变此类消极状态,他们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防御反应来维持其自我意识。而智能手机则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虚假的自我认同的世界,这对于其心理发展和成熟是极其不利的。所以,我们要促进大学生自我和谐发展,鼓励大学生发掘自己的才能和培养兴趣爱好,预防手机成瘾问题。

  综上所述,当前手机已经普遍化、智能化,给现代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智能手机衍生出来的身心问题,诸如颈椎病年轻化、“屏奴”等也备受大众关注。我们不难发现手机过多地介入生活,导致工作生活高度“在线化”,也加剧了人们的疲惫感和焦虑感。同时手机提供的信息更多是高度碎片化的,使得人们线下思考、系统思考的时间被大幅度挤压。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思考、学习是主要任务,应对手机成瘾问题,自我防控策略变得刻不容缓。积极心理学通过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力量,发掘他们的潜能,加强自身心理健康品质的培养和形成来自我防控手机成瘾问题,能够为手机成瘾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