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不良心理形成的原因分析

2023-11-09
大学生创业不良心理形成的原因分析:(一)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创业具有促进和制约的双重作用。一方面,社会发展是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有效动力,大学生可以享受来自国家和社会的多重服务和保障措施。从2002年起,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各地政府也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各种扶持政策。但是,政策制定的不完善、不系统以及政策宣传的力度不足使得大学生很难真正享受到实惠。另一方面,社会因素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创业。新常态背景下,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受“功利主义”和中国传统“重农抑商”、“中庸”、“学而优则仕”等思想的影响,多数大学生普遍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无法承受创业的重担。

  (二)学校因素

  高校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专业设置、创业教育、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极大的阻碍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首先,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符。高校拥有办学自主权,可以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有的高校为了招收更多的学生,专业设置一味迎合市场,缺乏合理性。其次,创业教育过于形式化。很多高校并未把大学生创业教育开设为必修课,即使开设了此课程,也并未与学生所学专业形成有机联系,缺少契合高等教育的系统的创业教育理论。再者,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缺位。李克强总理曾批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大学生创业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加剧了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因,比其他大学生更需要心理帮扶。但是,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面向创业大学生开展的讲座、素质拓展、团体辅导等活动少之又少,创业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个人因素

  大学生是开展创业活动的主体,导致大学生创业不良心理的直接诱因产生于大学生自身。首先,创业动机偏误。正确的动机是推动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内在动力,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创业动机较为功利性,缺乏风险精神和责任意识。其次,创业认知不足。创业不仅仅需要创业者,还要有核心技术、商业机会、人力资本、产品服务和充足的资金供给等方面,多数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局限于表面,过于简单。再者,创业能力不强。创业除了需要理论的支撑,还需要创业者具备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危机应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足够的勇气和魄力,但对于大学生而言,同时具备多种能力似乎有些遥不可及。最后,创业意志缺乏。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长的庇护下成长,依赖性较强,缺少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承担风险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