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末倒置: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2023-10-24
本末倒置: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综观当前学界对大学生网络成瘾根源的研究,大多将原因归结为家庭不幸福、网络不良信息的毒害、大学生自制力弱,等等。然而,客观看来,将网瘾与大学生的家庭幸福与否相挂钩并无统计学数据的支持;网络一些黄色信息的确让一些大学生深陷其中,但更多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并不沉迷于黄色信息,他们上网玩游戏、浏览网页、在BBS灌水,并不都与黄赌毒相关;而大学生能长时间坐在电脑前上网也从侧面证明了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不弱。网络成瘾的大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在现实世界都感觉精神空虚,迷茫、生活无意义感等负面情绪成为他们共同的精神状态。问题的中心在于大学生生活为什么出现精神空虚?大学生出现精神空虚时为何转向互联网寻找满足感,或者互联网为什么可以满足精神空虚学生的精神需求?

  大学生出现精神空虚的现象绝非个案,而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大学本是青年学子增加知识储备、提高生存技能的关键成长期,更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谓的“人格重建”期,但部分大学生却出现了迷茫、无聊、失落等精神空虚症状,其根源在于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意。具体看来,这些原因有:第一,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的极大差异,使大学生尤其是新生难以适应大学的生活样式。

  一方面,大学自主性学习使得一些习惯了应试教育的学生难以适应;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习惯了在考前为学生提供考试范围,这使得一些学生对学习过程缺乏足够重视和应有的紧张感。第二,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的巨大反差,使大学生难以适应。受就近入学制度的影响,许多中学生的生活主要是由父母打理的,他们除了学习,几乎不需要关心任何事情。家长为他们打理好了吃喝住行,规定了他们的休息时间,中学生就像已经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一样。当已经习惯了由他人安排生活的青年学生进入大学后,情况则完全不同,他们不仅要自己考虑时间的安排、生活费的开支,更会碰到作为独生子女一代最为棘手的人际关系问题。中学生的交往较为单纯,且同学间的同质性较强,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同学交往;而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同学间不管在家境、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大学生不仅要学会与喜欢的同学交往,更要学会与自己不喜欢的同学如志趣不相投的舍友交往。大学生若未能充分认识到大学交往的这种特点,而一味地坚持中学阶段的交往习惯,则很难与同学间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出现挫败感和失落情绪。第三,高校学生社团吸引力不足。高校学习虽然仍很紧张,但大学生仍有相对充裕自由支配的时间,此时参加社团活动理应成为首选。对大学生而言,参加社团活动是大学学习的重要渠道,也是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然而总体而言,当前高校学生社团运行并不理想,一些社团的负责人官僚作风严重,一些社团在缴交会员费后就名存实亡,使得一些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无所事事,空虚感油然而生。

  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精神空虚时缘何转向互联网寻求满足,这与互联网的特性息息相关。前已述及,互联网绝不仅仅是一种能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工具,更是现实生活的扩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也被纳入虚拟现实范畴。“虚拟现实能使人造事物像真实事物一样逼真,甚至比真实事物还要逼真”。[3]

  虚拟现实之所以比现实更为逼真,原因在于虚拟现实能将现实中的事物浓缩整合,也能使小概率事件重复出现,从而为人们提供了身临其境的拟真感受。就个体而言,他无法按照自己的喜欢设置社会的运行规则。更多时候,个体只能遵守规则以获得规则支配下的各种资源,个人即使不认同,也无法完全不受这些规则的影响。对现实的不满增加了人们的心理压力,而现代社会的变动不居所带来的生活风险使人们的心理压力不断放大。“个体不得不面对稳定的压力,即不得不凭借个体的力量去解决不断变化的社会条件带来的不可预测性、非连续性和空虚。”[4]

  面对这些不可预测性、非连续性和空虚,有些人选择改造现实世界或改造自己,但这个改造过程往往是十分艰难,有时又收效甚微;对于另一些人而已,他们面对不理想的现实时选择逃避,而互联网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经济便捷方式。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看的、喜欢玩的,又借助互联网相对匿名性的特性,大学生可以不用压抑自己,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见解,而无论是网络游戏的升级还是网络留言的跟帖都给大学生极大的成就感“。一边是容易掌控、可以在其中体验全知全能快感的虚拟世界,一边是时时会遭遇无法预料的矛盾冲突、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改造自我的现实世界。哪一边的诱惑更大,这是不言而喻的。

  尤其是在承受着分化的疼痛和各种巨大压力的现代化进程中,虚拟世界更是成为人们逃避现实、逃避责任的出口。”[5]

  易言之,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现实生活的空虚与上网所能收获的极大满足感之间强大的反差而形成的对上网动机的不断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