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改革问题提出的背景及其应然趋势

2023-08-30
作业改革问题提出的背景及其应然趋势:(一)作业改革问题提出的背景。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布置作业往往是针对考试升学,注重强化训练学生考试知识点,导致师生对作业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教师作业设计不够合理、作业评阅与反馈效用不高等问题不断出现。由于作业不合理致使学生抄袭、厌学、逃学等事件时有发生,学生因作业无法按时完成独自甚至相约自杀的新闻时见报端。作业改革问题不容忽视,而由于对作业的认识偏差和教育现实,取消作业的呼声一度甚嚣尘上。针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一问题,教育部于1994年、2000年曾出台专门文件对作业布置进行规范,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章“义务教育”明确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传统作业弊端诸多,但仍有相当部分学生通过刻苦努力地学习,通过自觉完成作业而不断丰富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综合能力,达成预期目标,实现了自己的理想。2000年初,林崇德教授在《中华读书报》上就学生“减负”问题撰文,认为“减负”有必要从各方面对作业进行改革,但更要重视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作业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它本身的内涵价值被功利的应试体制所忽视,如果由于作业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而将作业废除无疑是将婴儿与洗澡水一起倒掉。

  (二)作业改革的应然趋势。积极心理学是揭示人类优势和促进其积极机能的应用科学[1],是对传统心理学关注异常心理、忽视大众心理需求的平衡。在积极心理学理论建构的基础上,积极教育应运而生,国内学者对积极教育的定义是“教育者以学校和师生现实状态为出发点,以积极的理念与行动为手段去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2]。我国传统基础教育强调“短板效应”,视学生偏科为大忌,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薄弱学科的补救上,无力使优势学科更上一层楼。2014年12月教育部公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分数将不再是选拔学生的唯一指标,学生不用再耗费巨大精力补救薄弱学科,转而得以钻研自己的兴趣学科,提升自己的优势学科。随着高考这一“指挥棒”的转向,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同时,以往的改革将主要精力放在课堂教学,对教育教学活动重要环节――作业的研究不够关注和重视的现象必将得到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