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要点:1.运用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优化学生的心理结构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一方面,他们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能力不断增强,能从具体事物中认识到其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他们也能把自己已经获得的认识运用到具体事物中去。但是,他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和思维的逻辑上还存在着不少缺陷,还不能透过事物的表象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对具体事物还不能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推理,往往失之于表面化、片面化或绝对化。语文教材选入的课文,其结构的完整,构思的缜密,都体现了作者系统的思维流程。因此,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文章的思维流程精心设疑,有效地纠正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不正确或不完善不合规律的心理态势,就会使他们的思维朝着正常化、系统化和逻辑化的方面发展。
2.利用语文学科内容的丰富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1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学生时期,是学生寻找自我,树立自尊、自信的关键时期。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这样看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是我们教书育人的重大任务之一。学生们为了应试,往往对一个问题的答案只能与教师的结论为标准,不能有些许的出入,这样学生的观点与看法往往被否定。因而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常出现吞吞吐吐,有时甚至语无伦次、欲说还休。这是他们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老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的设置错误的结论,鼓励学生大胆地否定教师的结论,肯定自己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心理自信。[2]
2.2对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
2.21虚荣心
例如教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在讲到“以口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教师应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真正的美是其中的“足乐者”,即掌握知识而不是“烨然若神人”的衣着打扮。相反在讲莫泊桑《项链》时,对文中的马蒂尔德因为虚荣心而导致落泊半生的可悲的下场,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领悟。两篇文章互相对比来学习,留给学生的将是极深的印象。
2.22盲从心
例如教学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时,在讲到“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几句话时,教师可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盲从心理的教育。
2.23浮躁的情绪
讲授司马迁的《鸿门宴》时,领学生分析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与他在鸿门宴上的轻信浮躁是不无关系的。语文教材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一篇一章都有说不尽道不完的奥妙,引导学生深入领悟其中的真理,潜移默化,教学过程的本身就具备了调适浮躁心理的功能。当教师以投入的情感,恰切的方法,先进的手段进行语文教学时,学生被深深地吸引,潜心欣赏感受语文课的美来,这本身就是对浮躁情绪的调适。
3.利用语文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清除学生消极心理
教学活动是发现学生心理消极面的最好手段。学生正处于身体与心理趋向成熟阶段,但还面临着许多困惑。面对这么多的困惑,他们既缺乏良好的对应策略,又由于他们自控能力和鉴别能力不成熟,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形成消极心理,如用悲观厌世的态度去看待社会和人生等。而学生的这种不健康的心态我们表面上是难以观察到的,但是如果我们利用语言教学活动,例如开展辩论会、座谈会、演讲会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就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各种消极心理。这样教师通过语文活动就能及时抓住学生的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并有的放矢地给予指导,消除其悲观心理,使他们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看待社会和人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定势。
语文教育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要点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