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学中关于艺术要素和本质构成的概念。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是说文学艺术的构成要素不外乎情、景而已。其实他的这种思想,是很有理论渊源的。
远在王昌龄《诗格》中已见端倪,近在明代谢榛的《四溟诗话》中,已被反复论述。
谢榛认为情景是诗的构成要素:“情景相触而成诗,此作家之常也。”他明确揭示情、景之间的关系,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的,认为情、景在诗中不能独立存在,更不能分离,而是结合在一起的。谢榛指出“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种结合是“元气浑成”的,“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景”是媒介,“情”是胚胎,前者是抒情的载体,后者是抒情的本体,情景结合而成为诗,“诗乃模写情景之具”。
所以谢榛认为:“作诗要情景俱工”才是好诗。清人王夫之重点强调了情与景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姜斋诗话》卷上)强调了情景作为诗学范畴的整一性。
他又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同上书)他还说:“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二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
”(《姜斋诗话》卷下)王夫之认为它不仅在概念上不可分,而且在具体形态上也是相容相生的,互相依存,如果硬要分做两截,则情景俱亡。
“情景”说揭示了诗歌艺术形象的主客二元因素,是“意境论”的建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