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韵➀

2024-03-09
神韵:

清王士祯评论诗歌审美心理的核心用语,广泛流传于清代。

“神韵”一词初用于论画,如南齐谢赫《古画品录》评顾恺之画时有“神韵气力”之语,又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状,须神韵而后全。”北宋范温以“韵”沟通诗文书画。明胡应麟《诗薮》论诗:“盛唐气象浑成,神韵轩举。”陆时雍《诗镜总论》:“诗之佳,拂拂如风,洋洋如水,一往神韵,行乎其间。”而王士祯将其作为诗歌创作和欣赏的理论提出,他在《池北偶谈》中自称:“神韵二字,予向论诗。”王士祯“神韵”说继承了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和严羽《沧浪诗话》的论诗主张。他对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特别标举“冲淡”、“自然”、“清奇”三品,又在《香祖笔记》中说:“(司空)表圣论诗有二十四品,予最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八字。”《唐贤三昧集序》写道:“严沧浪论诗云:‘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司空表圣论诗亦云味在咸酸之外。……日取开元天宝诸公篇什读之,于二家之言,别有会心,录其尤隽永超诣者,自王右丞而下四十三人,为《唐贤三昧集》。”他的所谓“神韵”,就是不论写景抒情都讲求含蓄蕴藉,以期达到冲淡、清远、超逸的意境。他强调创作和欣赏时,工夫都不在诗,而在“妙悟”、“兴会”,故不宜执着,全靠兴会神到,则舍筏登岸,得鱼忘筌,言有尽而意无穷。

他在《池北偶谈》中称:“大抵古人诗画只取兴会神到,若刻舟缘木求之,失其旨矣。”又《渔洋诗话》称:“古人诗只取兴会超妙,不似后人章句但作记里鼓也。”应该说他抓住了诗的审美心理中以理性思维难以捉摸的、以语言难以表述的,而感性可以领悟、体会、抒发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