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论家胡应麟关于诗歌审美心理特征的理论。
见于《诗薮》:“作诗大要不过二端,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而已。”(《诗薮·内编》卷五)这里,“兴”指诗人在外物的触动下产生思想感情;“象”指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兴象”相联强调诗歌创作中因感生情、因物而兴;而联想和构思是与形象密切相关的。
“风神”则指诗歌的含蓄蕴藉,深衷隐厚。胡应麟论诗标举“体格声调”和“兴象风神”。在他看来,“体格声调有则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执”。“体格声调”为作诗之法,“兴象风神”为诗之悟境。“二者不可偏废,法而不悟,如小僧缚律;悟不由法,外道野狐耳”(《诗薮·内编》卷五)。
胡应麟认为法、悟是并重的,但创作应在遵循艺术法则的基础上,求得独创性的艺术境界,“故作者但求体正格高、声雄调鬯,积习之久,矜持尽化,形迹俱融,兴象风神,自尔超迈”。胡应麟常以“兴象”论两汉诗歌,以“风神”评盛唐绝句。
他认为,汉诗“兴象玲珑,意致深婉”,“东西京兴象浑论,本无佳句可摘,然天工神力,时有独至”。汉代多乐府民歌,比兴丰富,未经雕琢,却“无意于工而无不工”。
盛唐诗“气象浑成,神韵轩举”,“永之以风神,畅之以才气”。既有民歌浑然天成之胜,又兼有文人之作回味绵长、含蓄精严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