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术语。
语见明末清初文论家金圣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批语:“文章最妙,是此一刻被灵眼觑见,便于此一刻放灵手捉住。盖于略前一刻亦不见,略后一刻便亦不见,恰恰不知何故,却于此一刻忽然觑见,若不捉住,便更寻不出。今《西厢记》若干文字,皆是作者于不知何一刻中,灵眼忽然觑见,便疾捉住,因而直传到如今。
”此处的“灵眼觑见”指主体在创作过程中闪现和捕捉的灵感。对戏曲创作本身而言,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所创造的情节、环境、场面及人物形象常常使作家本人忘记自我,全心身融于戏剧情境之中。因此,这种创作氛围便时常触发灵感,而灵感一旦被作家迅速捕捉,并进入创作,那么,则成为作家最佳的创作心理状态。
灵感出现在作家创作心理的运行过程中,又为作家“灵手捉住”,并运用于现时创作,作家的创作情绪就会受到鼓动,心情欢快,处于一种既稳定又活泼,既昂扬又沉静的心理状态之中。对读者来说,阅读到这些灵感迸发出的文字,也会感到特别愉悦和佳妙,并同时感受到作品本身的美趣和作家创作时的审美快感的双重效果。
从戏曲创作的总体心理而言,灵眼觑见常常是在无意识、直觉的和超预计性的情况下偶然闪现的,具有偶然性、突发性、暂时性,即“前一刻亦不见”,“后一刻便亦不见”。作家若能迅速反应,“灵手捉住”,不仅可以引爆创作灵感,还会给戏曲创作融进无限的艺术韵味;若忽略过去,也就无从寻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