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是一个宇宙—致家长和老师

2023-11-03
一个人是一个宇宙—致家长和老师:当孩子长期沉默寡言、独处抑郁的时候;当一向引以为自豪的女儿因一次考试不很理想而服毒自杀的时候;当孩子以割破手指来抵制父母强迫弹钢琴的时候;当几个学生离家出走的时候;当孩子刻板地重复一个无意义的动作,明知痛苦而又不能自制的时候;当孩子无法与人正常交往的时候 你除了着急——怎么办呢?抱怨和伤心——我辛辛苦苦地、把所有的心血都给了他,他竟这样对我;无奈——咳,现在的孩子就这样,管不了;恼怒——太不像话了,加倍惩罚;妥协——我可都是为了你好;甚至忧伤——我怎么出了这么个孩子(学生) 之外,你还想过什么?
 
你是否想过:造成今天令你伤心、恼怒、无奈的孩子的也许正是你呢?!
 
你正是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的“杀手”呢!
 
也许你会反问乃至反驳:我怎么能是杀手——孩子是我的孩子、学生是我的学生,我能希望他不好吗?我成日价辛苦、操劳,图什么?不就是图他有出息、长大成人嘛!我是好心的呀!
 
这,我不否认——任何人都会相信,连同孩子也知道。但,你想过没有:
 
你认为的“为他好”,在孩子看来是否是“为他好”?
 
你是你,你是成人;而孩子是孩子——孩子有他自己的世界:
 
一个人是一个宇宙,前人早就说过,每个儿童都有各自丰富的情感、内心世界。为了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准备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所需、所想,摒弃成年人的好恶成见,帮助孩子实现他自己,舍此无它。
 
十八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他的教育学、文学名著《爱弥儿》的开篇便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力主采用自然的方法、顺着儿童的天性进行教育。也许你会指责他的极端放任,但又何尝不是这样?刚出生的智力正常的儿童,哪个不天真、活泼、可爱?而渐渐长大,尤其入学后,有的变得孤僻、暴戾不听话,难道不是成人使然吗?卢梭无疑告诉我们:理解儿童、尊重儿童,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出发——这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取得成功、使每个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法宝。
 
早有罗森塔尔的心理学实验支持了这一观点,这就是有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
 
相传古代的塞浦路斯岛有位俊美的青年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精心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每天都含情脉脉地迷恋“她”,精诚所至,少女真的活起来了。这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在现实的生活中,同样也有类似的事,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希森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从1至6年级中各选三个班级,对18个班的学生“煞有介事”地作发展预测,然后以赞赏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名单中的学生,有的在老师的意料之中,有的却不然。对此,罗森塔尔作出相应的解释:“请注意,我讲的是他们的发展,而不是现在的基础。”并叮咛不要把名单外传。8个月后他俩又来对这18个班进行复试。结果是,他们提供的名单里的学生成绩增长比其他同学快,并且在感情上也特别丰富。  
原来,这是一项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家所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的。他俩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调动了教师独特的深情,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
 
如果我们把教师的爱导致学生智力、情感、个性上的顺利成长叫做罗森塔尔正效应,那么教师的嫌恶、忽视与贬损将导致学生智力的衰退、精神的痛苦、情感的畸变及心理障碍就叫做罗森塔尔负效应。这说明,期望和爱在孩子的健康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教育中如此,家庭中父母的期望和爱又何尝没有这样的作用?
 
家长和教师了解了这一原理,如何去践行?
 
当平常马虎,总不能得高分的孩子,偶尔得了高分,兴高采烈地告诉你的时候,你冷冰冰地扔来一句:“不是抄的吧?”或者,“瞎猫撞上死耗子,有什么可张扬的?别翘尾巴!”你想想,孩子的心里会是怎样的一种滋味?长此以往,如何能与之沟通?而倘若你拍拍他的脑袋,给几句鼓励,他又会怎样?
 
当孩子不慎把书包、车子等丢了的时候,一顿打且不说,以后揪住这个小辫子不放,反复唠叨,怎能不使孩子形成过分谨慎、刻板的强迫人格?
 
发现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交往稍多一些,便认为是谈恋爱,“好心地”棒打鸳鸯,在公众场合损伤两位同学的自尊心,“让他们抬不起头”。老师,你想过没有:对异性的好奇是中小学生极为正常的心理,是堵截,还是疏导,大禹治水的经验早就告诉了我们。再说,两个学生接触多些,就是谈恋爱吗?你这一“打”,会给学生造成怎样的心理影响?
 
当学生写错了某个字,罚写100遍,这种惩罚意义何在?学生偶有调皮行为,便予以体罚,连同其家长一起贬损,学生能不对学校产生恐惧吗?
 
父母望子成龙、成凤心切,完全可以理解,但因种种原因而对自己的现状不尽满意,试图通过孩子予以补偿的心理又何尝不在起决定作用?而当孩子不能按照自己设计的模式发展时,就责打、抱怨。
 
老师希望学生成绩好,有发展,无可非议,但又有多少老师为了获取职称、待遇、名誉等个人功利,而将一些所谓的“差生”拒之班级之外,甚至不让其参加考试 
 
这些老师和家长,是否想过:你们说是为了孩子,实际上又哪里不是为自己呢?——自己的名誉、面子、待遇等;又哪里是真正地从孩子出发,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呢?!
 
心理学界早有这样的结论:儿童良好的个性、行为模式等在3岁时形成了80%,到12岁时已基本形成(这一研究结论与我们说的“3岁看到老”是一致的)。因而,对幼儿的爱、关心与适当教育又是极其重要的。尽管孩子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时,父母和家长应该引起重视,看心理医生,配合其进行治疗十分必要,但在幼儿时便加以关注也必将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率。
 
作为一名教育、心理工作者,我既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充满希望,但又不乏担忧——倘若我们的家长和广大教师不能切实地从每个孩子的实际出发、转变观念的话,全面提高儿童的素质,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何以能实现?!
 
这是一个关系到每个孩子、每个家长、每位教师乃至每个人的事情。  
这是一个关系到民族未来的事情。
 
这本册子很难包含所有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仅撷取儿童中常见的几种典型障碍心理加以阐述,但愿家长和教师能认识到自己的教育方法可能给孩子造成的影响,以期转变观念、予以改正;但愿能使处于郁闷、苦恼之中的青少年朋友尽快告别困惑,重见光明;也愿所有心理健康的儿童能从中吸取点什么,更加健康、快乐地发展,逐步锻造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完善的你自己。
 
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优美、和谐的教育环境——托起明天的太阳!
 
愿普天下的儿童都能身心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