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遗传因素:□遗传因素
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能否遗传?这是人们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一舱说来,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人们的心理究竟是由什么因素来决定的?有的人认为是由环境决定的,而有的人则认为是遗传决定的。这就是所谓遗传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之争,这个争论已持续了两千多年,至今仍未见分晓。
一个人,作为一个整体(包括他的身心两个方面)与遗传因素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尤其是一个人的体形、气状、神经结构的活动特点、能力与性格的某些成分等等更是受到遗传因素的直接影响。当代的大量调查数据表明,在心理疾病中,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癫痫发作、精神发育不全、脑神经萎缩、性情乖僻等等,遗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上海市(1964年)对精神病患者的家属做了普查,发现其家属中血缘关系从远到近,则患病率有由少到多的趋势。精神病人的亲属中得精神病的可能性比正常人的亲属高出6倍,具体见表1—1。
表1—1精神病患者家属中远、近亲的患病率另外有人对躁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亲瞩的患病率进行了调查,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具体结果见表1—2(北医大精神卫生研究所主编《精神病学》):
表1—2躁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远、近亲的患病率
另外,关于双生子的研究数据也有力支持了这种观点,这些结果说明在心理疾病的发病原因上,遗传因素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遗传学的研究发现,与遗传有关的疾病可归纳为三大类,一类是由单个基因夹变引起的称为“单基因遗传病”;一类是由染色体畸变引起的称为“染色体遗传病”;一类是由许多基因突变引起的,且与环境因素有关的称为“多基因遗传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的心理疾病,一般认为躁抑型(特别是抑郁型的),与“单基因显性遗传”的因素有关;先天愚型(又称舌样痴呆或唐恩氏综合征),则是染色体畸变造成的遗传病;精神分裂症,有人认为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疾病,但更多的人则认为与多基因遗传因素有关。
□生物因素
全身性的特别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中毒、外伤、癌瘤、缺氧、代谢障碍、内分泌疾病、营养缺乏、血管与变性疾病等,以及高温中暑、放射线损伤均可能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人脑的正常结构与机能,引起心理疾病。
从胚胎时期起,官内、官外环境中的生物性致病因素,如孕妇患风疹、梅毒、艾滋病等,孕妇酗酒、吸食麻醉剂毒品或依赖安眠药物,孕妇有严重营养不良、贫血、缺氧、尿毒症、癫痫以及分娩时的胎儿颅脑损伤,早产与新生儿窒息等,都可能引起胎儿畸形或导致严重发育障碍、人格发展异常以及心理疾病。婴儿时期的营养缺乏,流行性脑膜炎、白喉、百日咳、猩红热等传染病以及病毒性脑炎的感染,药物、食品或煤气中毒、颅脑损伤等,都可能引起心理发育迟滞、人格发展异常与心理疾病。
另外,大脑的外伤,如因摔伤、碰伤或战争时的战伤造成的脑震荡、脑挫伤等也都可能导致心理障碍,如意识障碍、遗忘症、言语障碍和人格改变等。同时某些严重的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也可以成为心理障碍与精神失
常的原因。例如内分泌机能障碍,最突出的如甲状腺机能紊乱,机能亢进时可出现敏感、易怒、暴躁、情绪不稳和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而在机能缺失时,在儿童期可引起智力发育迟滞,在成人期则可引起整个心理活动过程的迟钝,不仅智力受损害,性格上还会变得幼稚、保守和狭隘。
生物遗传因素
2023-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