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人格理论中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主要学说。
弗洛姆1941年在《逃避自由》中试图从文化的和社会的发展观点来考察人性。其中心思想:人脱离了动物界,便逐渐获得自我觉知、推理和想象的能力。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获得更多的自由,但也更多地脱离自然。在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新的自由与犹豫、软弱、孤寂和恐怖的情绪深刻地联系起来。
人越是感到孤寂和不安,就越想逃出这种新的自由,回到一种更为安全的依赖条件中去。他认为,解决这种困难的方法只有两种,一是向权威屈服,做一个社会遵从者,但得到的是新的锁链;二是与他人共处于一种爱和生产的氛围中,建立一种所谓人道主义共有制的社会。
该学说体现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但弗洛姆提出的两个方法,前者只能造成恶性循环,加重人的心理病态,后者也只是一种乌托邦的空想。
弗洛姆在其《人为了自己》(1947)和《人心》(1964)中提出的以各种性格动力倾向为基础而形成的人的各种性格,均从该学说发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