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犯罪帮伙:一种非道德的、反社会的并有特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少年犯罪组织形式。美国社会学家、犯罪学家A.K.科恩最初使用“少年犯罪亚文化群”一词。他归纳这种帮伙的行为动机特点:非功利性,即多数犯罪帮伙的少年并...
舍形则无性,舍性则无形:明清之际颜元关于形神关系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四存编·存人》:“形,性之形也;性,形之性也。舍形则无性矣,舍性则无形矣。”这里的“形”指形体,“性”即心理、精神。意谓没有形体,就没有心理;同样,没有...
社会-文化人类学:人类学分支学科。社会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合称。社会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在美国称文化人类学,在法国、苏联等欧洲国家称民族学。1920年以前,这三个名称的研究范围大致相同,即研究原始民族的社...
社会背景:个人行动和交往时的社会情境。任何个人和事件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群体和社会情境之中,对个人行动和事件的理解,有赖于对行动、事件发生时的社会情境的分析。“谈话分析”等新的社会学分析技术认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
舍瓦列夫:【生卒】:1892—1972【介绍】: 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主要研究知觉心理学和联想问题。在知觉问题研究上,批判唯心主义的知觉恒常性理论。在联想问题研究上,首次描述并分析一种特殊联想,即概括化联想,...
社会病理现象:对社会反常现象的比喻说法。源自1896年利林费尔德首创的“社会病理学”。理论基础是生物学主义的社会学理论。从社会有机体功能紊乱和反功能的角度描述和分析社会不良现象,如犯罪、离婚、卖淫、自杀、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