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行为

2024-04-17
集群行为:

①亦称“群集行为”。

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不稳定的情况下,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仿和感染而导致的短暂性狂热行为。美国心理学家R.W.布朗把它分为四类:(1)侵犯性集群行为,如暴乱;(2)逃避性集群行为,如险境中的逃离与恐惧反应;(3)获取性集群行为,如抢购、屯积;(4)表现性集群行为;如宗教狂热。法国社会心理学勒邦认为集群行为受群体中个体对本能的屈服、感染和暗示。美国社会心理学R.H.特纳等人认为,集群行为取决于个体的认知判断和选择。

人处于紧急且模糊的情境中时,一发现可引导其行为的规范,便会发生一致性行为。美国社会学家R.E.帕克1920年在所着《社会学科学导论》中认为,这种行为是在共同的与群体的影响下产生的个人行为。

参与这类行为的个体,其自身的目标与期望较模糊,甚至对周围情况不甚明确,常受谣言驱使,表现出激情色彩的情绪波动和责任分散的行为动机,做出丧失个性的去个性化行为。集群行为有时会导致越轨行为和社会动乱,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典型的有聚众哄抢财物、灾民行为、球迷闹事、其他群众性的歇斯底里哄闹等。具有下列特征:(1)自发性。并非预谋的行为,而是一群人受到某种刺激后自然地一哄而起的行为,较之正规的群体行为更具自发性,其发展趋势及后果难以预料。(2)狂热性。

每个参与者都处于狂热状态中,行为完全受激情支配;且参与者相互模仿与感染,使得非理智行为不断加剧和升级,往往导致严重的社会危害。(3)非常规性或易越轨性。违背正常社会规范,参与者的行为大多肆意践踏和破坏社会规范,扰乱社会秩序。(4)短暂性。

一种情绪性的冲动行为,当参与者发泄了内心的积怨与愤怒,减轻心理紧张后,行为即告结束。②动物成群活动的行为。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动物成群活动是一种本能;也有的人认为它不是在追求群聚的驱力下产生,而是逃避孤独的驱力所致。比较心理学家认为其促成因素有模仿、合作和领导。

至少在灵长类动物中,个体模仿是一种集群因素。

反射性的联合行动在各种群居动物中皆可看到,但双方有意的合作或互助,在人类以下的动物中,只见于黑猩猩。

大多数兽群中都有领头者,它们影响集体行为有两种方式:(1)推动式,通过对其他个体的胁迫而实现;(2)带领式,对群中其他个体不施加任何压力,但其他个体倾向于追随它。在复杂的社会组织中,上述两种方式可能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