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方法。
美国精神病学家E.伯恩首创。其哲学基础是一种反决定论的观点,认为人内部存在一种促使情感成熟以及自主性发展的动力。该方法认为,人任何时候的行为都来自于父母、儿童、成人这三种自我状态中的一种。两个人之间交往的实质上是每个人身上的这三种状态共六种自我状态之间的互动。儿童早期在与父母的交往过程中,为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积极要求获得来自父母的“拍打”(即觉察识别或认可)。儿童的早期决策以及获得和给予“拍打”的方式形成了其“生活手稿”,后者决定了个体如何度过一生。
主要目标是帮助人们发展自主性,以便能灵活有效地应付现实情境。主要有三个派别,即经典学派、宣泄派、重新决策派。尽管各派治疗技术与治疗风格迥异,但共用一套理论术语。治疗模式主要有三类:支持性的、教育性的及重建性的。支持性模式着重于澄清问题,建立一种共情的支持性关系;教育性模式着重于改变患者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患者处理问题时的不适应方式;重建性模式着重于改变患者自我状态的结构,澄清那些引起问题的决策与手稿。在治疗技术方面采取折衷的态度,从各治疗学派吸收了大量的治疗技术,包括格式塔疗法、交朋友小组、心理剧等。
早期要通过认知的改变来帮助来访者。现在则试图从认知、情绪、行为三方面去帮助来访者实现治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