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追求某种目标时,因遇到障碍和干扰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
其产生原因有二:(1)外在因素,即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限制。如训练条件差,对手过强,比赛安排不当,难以预料的偶然因素致使比赛失利等。
(2)内在因素,指个人能力及其他条件(如身体、人格等)的限制。
可导致建设性效应,表现为进一步激起斗志,加倍努力实现既定目标,或调整目标,使之更有可能实现。
亦可导致破坏性效应,表现为运动员产生攻击行为,包括直接攻击设置障碍的人或事,攻击与设置障碍无关的人或事,攻击自己。还会使运动员为维护自尊心而以可能的理由来解释不可接受的思想和情感,或使屈服于困难的运动员丧失自尊心或自信心,导致退缩和屈从于他人,或引发身心疾病。
其发展有三个阶段。(1)惊恐反应期。
表现为运动受挫初期因临危应激而使生理、心理能量过度消耗。运动受挫后的惊恐反应为反抗与逃避。
前者表现为积极抗争,为战胜挫折做好身心应激准备;后者表现为退缩防御、放弃抗争。(2)抗拒反应期。
此为抗挫反应中心期。机体运动受挫后顿发适应活力,身心处于应激高潮。借助内部激素波的释放,可恢复平衡抗争状态。此期身心能量大量消耗,身心潜能超常发挥。
(3)衰竭与升华反应期。有的运动员会表现出应激失利、机能衰竭或病亡等现象;有的则表现为身心升华,健康水平和应激能力提高,甚至会创造奇迹。与个体的挫折容忍度有关,增强挫折容忍度可使身心潜能保持超常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