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解放:西方一种要求性行为有绝对自由的社会思潮。从19世纪中叶一些文艺作品宣扬的“心灵解放”发展而来,20世纪中期形成。提倡冲破封建禁欲主义及其婚姻道德基础的禁锢,在性观念、性爱、性欲及性行为上坦诚自由,主张性享...
性静情动:从人性来探讨情感的一种观点。《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容)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南朝梁贺场则明确提出:性之与情,犹波之与水,静时是水,动时是波,静时是性,动则是情。这一主张后...
性近习远:孔子关于个性化问题的一种观点。《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生性即先天自然本性差不多,而习性即由后天习染而发展起来的人的社会本性则差别很大。孔子认为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其心理与行为的差异...
性理:关于人性与天理关系的概念。《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也。”人性即天理的获得性,知与情不加节制,会损害天理(人性)。程朱理...
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认为人性可以变为善良也可以变为不善良。战国时人性争论中的一种观点。始见于《孟子·告子上》:“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强调社会环境对人性形成的作用。...
性可善可恶:意为人性可以变为善也可以变为恶。东汉王充对战国世硕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从人的“禀气有厚薄”出发,把人性分为三种:一是先天禀气厚而多者生来就性善,指“中人以上者”;二是先天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