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可善可恶:意为人性可以变为善也可以变为恶。东汉王充对战国世硕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从人的“禀气有厚薄”出发,把人性分为三种:一是先天禀气厚而多者生来就性善,指“中人以上者”;二是先天禀...
性气情才:中国古代思想家针对性二元论提出的性一元论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有明陈确和明清之际颜元。陈确说:“一性也。推本言之,曰天命;推广言之,曰气、情、才,岂有二哉?由性之流露而言,谓之情;由性之运用而言,谓之才;由性之充周...
性气相资:认为“性”与“气”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明王廷相关于性习心理思想的一种观点。《答薛君采论性书》:“余以为人物之性无非气质所为者,离气言性,则性无处所,与虚同归;离性言气,则气非生动,与死同途。是性与气相资,而有...
性器期:亦称“崇拜男性生殖器时期”。弗洛伊德提出的性心理发展的第三阶段。约3岁~6岁。此阶段的性感区或动欲区主要是生殖器。儿童从换衣和沐浴中了解两性器官差异,抚摸生殖器可产生快感。弗洛伊德认为,此时期的冲突是儿...
性前行为:雌雄动物交配前相互吸引的各种行为。灵长类学者的研究表明,动物两性交配前的表现,无论热烈程度还是行为模式,因物种而异。如猕猴属的恒河猴,两性的性前行为不明显;而同是猕猴属中的红面短尾猴,雄性交配前则表现出急...
性情相应:关于人性与情感的善恶是相对应、相一致的观点。用以反对性善情恶的不一致论。东汉王充提出情性同生于阴阳,性情皆有善恶。同时期的荀悦也提出:“或曰,仁义性也,好恶情也,仁义常善,而好恶或有恶,故有情恶也。曰,不然。...